也就是说, 推广这款App的和组织王招娣等人□□的,很可能是同一伙人。
棘手。
目前线索断了,对方也偃旗息鼓了,似乎再也找不到。
而他们信息组也一早就发现了,其实这种阅后即焚的通信App多得到处都是。
即使他们现在消失了,之后也大可以换个名字再出现。
可他们推广这款App, 必然要有些作用吧?
目的是什么呢?
就在这时,程丁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她曾经在这款App上, 被拉入了一个群组。
群组的名称就叫作“蜂鸟游戏”。
刘重安不理解:“这个蜂鸟游戏是什么意思?”
程丁也不是很确定:“就是一种很流行的玩法,要在现实生活中完成任务的……”
陆晓问:“都有些什么任务呢?”
“我就进去了两三天,觉得不舒服就退出来了,而且,我之前在孤屿的书里好像也看过这种内容,”程丁说,“大概一开始就是让你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站在窗台上喊叫之类的……再之后可能就让你去天台走一圈,然后你要完成多少多少个任务才能晋级,去到下一个群。”
刘重安和陆晓瞬间反应过来了。
这是变种的□□。
游戏的参与者通常在10-14岁之间,需要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直到自杀。
但随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知道这种这种游戏,已经没有太多人那么习惯听从他们的摆布了。
为此,她们二人咨询了李志梅教授。
后者再详细询问了程丁关于她听说过的游戏内容,李志梅教授发现,这位规定游戏内容的人简直是个天才。
这是一场大型的“服从性测试”。
大家都听过费斯汀格法则,即人的一生是由10%的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和90%自己对别的事的反应构成的,这一法则就暗示了,人是一种很容易受到影响的“群居性动物”。
尤其是青少年。
所谓服从性测试,就是指通过一系列手段,筛选、规劝出听从自己指令的人。
其实服从性测试发生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企业、学校、社会,甚至,家庭,在一些领域,比如军队,会格外明显。
人在接受服从性测试的时候,很难会反应过来,而经过精密设计的服从性测试不仅可以带着受试者的思绪走,还能将受训者规劝成权力者所希望的样子。
而这个蜂鸟游戏,就是一个精密设计过的服从性测试。
一些反抗意识比较强的孩子,比如程丁这样的,会直接退出,但如果没有这种意识,恐怕就会一直被带着走。
连李志梅看完都不住啧啧称奇。
她认为能设计出这个测试的人一定具有极高的智商和心理学素养。
但她们并不知道这个人是谁。
陆晓想,如果这个人就是当初杀害她母亲的凶手,也就是说他这些年一直隐姓埋名的生活甚至连身份证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