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当时母亲怒极时曾言道,总有一天他会为自己的眼盲心瞎后悔。后悔吗?怎么能不后悔呢?因为他的纵容,母亲郁郁不乐,抱憾而去,与一双儿女形同仇人、势同水火。
林如海最终什么都没说,叹了口气,从椅子上站起来,蹒跚离去,走到门口回头对柳书玉说了一句:“你们能安然无恙,为父很欢喜!贾林两家欠你们母亲的,我会为你们讨回来,告诉你弟弟,放下仇恨,好好活着。”
第169章 重回大清六福晋4
林如海说到做到, 回去后给林黛玉定下了婚事,不是他的弟子薛蟠,而是江南书院张家若霈。张若霈的父亲是林如海的师兄, 两人关系素来亲厚, 比起薛蟠, 林如海更相信师兄的家风, 张家可是出过大学士张英。
张若霈少年英才,却不喜仕途, 考中举人后就在自家书院执教。性格和脾气和黛玉倒也相合,俩人虽然都有些不通俗物,然张若霈是幼子,上有长兄长嫂当家,黛玉嫁过去, 不用管家理事,只一心过两人的小日子即可。
再有张家家风甚是严谨, 男子四十无子方能纳妾, 传家至今, 从未出过宠妾灭妻的事情。黛玉嫁到这样的人家,他才能放心。
林黛玉及笄后, 婚事提上日程,薛蟠在薛宝钗日复一日的洗脑下早已对林黛玉情根深种, 本以为林如海会把黛玉嫁给他,没想到最终他们还是有缘无分。
薛宝钗得知林黛玉要嫁到江南书院时也愣住了,她谋划这么多,甚至不惜用灵泉水调养好了林如海的身体, 本以为哥哥努力上进,与林黛玉的婚事十拿九稳了, 没想到半路杀出个张若霈。
关键是这条件太好了吧,跟大学士张英有亲,虽然不是张家嫡枝,但靠着江南书院,在江南绝对是受人尊敬的书香世家。
再看看自家,皇商的名头是好听,可士农工商,商户总归是排在末流,他们家也就比那些普通商户强一些。这也是她逼着兄长薛蟠努力读书、改换门庭的原因。不管是拜师林如海,还是为兄长谋划娶林黛玉,为的都是让兄长日后的仕途走的更顺。
薛宝钗酸了,若是能坐享其成,谁愿意殚精竭虑的谋划啊,可是谋划来谋划去都是一场空。想到这薛宝钗对林家那是满腹怨言,亏得她那么努力的给林如海和林黛玉父女调养身体,结果全都便宜别人了。
但无奈形势比人强,他们家还得有求于林如海,加上林如海只是教薛蟠读书,并不是正经的收做入室弟子。关于林黛玉这事儿,林如海也从来没有表过态,说要把女儿嫁给薛蟠。
薛蟠虽然经常被妹妹耳提面命要洁身自好娶林妹妹,但要说他对林妹妹有多情根深种倒也不是的。
林黛玉跟他见面的机会不多,加上薛蟠此人,虽然性情改了不少,但那模样比起宝玉还是差了点儿,加上他哪怕是努力了,也是天资有限。林黛玉那么聪明的姑娘,对薛蟠这种各方面都比较平庸的人实在是生不出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