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议是不是要放低一些录取标准,被凌秋桑驳回了。

“这次考试之后,七部还会举办一次招考,不必降低录取标准。”

科举考试的内容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到时候六部招考,指定职位,指定部门,应该还能选出一些能用的人。

这事情就这么说定了,接下来就是殿试了。

考生们在大殿之上,第一次面见了这位年轻的帝王,额……还有旁边的男皇后。

虽然有些怪异,但比起接下来的考试就以及微不足道了。

殿试也是凌秋桑亲自出题,题目很简单。

问:科举改革的必要性,以及实施的可能性。

就只有这一篇策论。

考试时间也只有两个时辰,早上八点,到中午十二点,策论三千字以内。

凌秋桑和施懿都是行动派,上午考试,下午批改,殿试当天就宣布排名。

这次是科举改革后的第一次殿试,凌秋桑也想看看学子们的水准,考试的途中还去考场上转悠了几圈儿。

没让他失望,看到了不少让他眼前一亮的回答。

或许有些标新立异,或许有些剑走偏锋,但他要的就是这样的人。

“如何?”

考卷收回来之后,考生们被安排去吃午饭了,凌秋桑和施懿还有一帮内阁大臣抓紧时间批改试卷。

一整个下午,学子们都在焦急地等待着,阅卷官们也忙碌得没有停歇。

前三甲,状元和榜眼探花是凌秋桑和施懿钦定的,二甲往后的排名都是内阁大臣们商议后决定了。

之后传胪大典,鹿鸣宴,官员封官派官,全部交给了内阁。

今年的春闱落下的帷幕,但学子们的热情却没有减退,因为七部还有一次招考,他们都还有一次机会。

这要比往年落榜要等三年再考要合适得多。

确实,有些学子并不擅长写文章,但是他能在别的地方有一技之长,大小也能某个官位,做出成绩之后,也能升官,涨俸禄。

总之,这次春闱算是把目前缺的官员都补齐了,只要管理得当,短时间内不会再出现问题了。

好事一件接一件,去广州府种红薯贺古堂也传来了消息,或许是北方干旱的影响,这个冬天整个国家都不算冷,广州府更是宜居。

三种粮食能保存下来的粮种,至少够三分之一的百姓每家种上一亩地的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