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页

吴氏也发愁,去京城读书有个好处,就是费用是京城出,从给陆文买了笔墨纸砚之后,陆大伯就和她说了,钱省着花,

说不定还要给陆文去青山书院,还说就坚持几年,等陆夫子给陆文介绍账房等活计,家里就能轻松些,

如今有机会去京城,自然是比自家嘴里省出来要好些,只是看着神情低落的武氏,劝导的话,吴氏什么也说不出口。

武氏擦拭了眼泪,怔怔的对着吴氏说道:“大嫂无需担心,阿文说会拒绝,至少明年不会走,缓个一两年,我也就放开了。”

吴氏听完辛酸不已,武氏的命实在太苦,年少离家,中年丧夫,如今又失去女儿,

这才没多久,儿子也要离家了,只是孩子大了总是要离开父母的身边。

吴氏只能安慰道:“阿文是个孝顺的,既然他说会拒绝,那明年一定就不会走,你没看到吗,自从他病愈以来,人都成熟了不少,他会给你安排好的。”

武氏点点头,想到明日就是陆文的生辰,每年他都期盼着自己给他做长寿面,

可今年因为自己总是低头失落,他提都不敢提,稍微平复了心情后,武氏说道,“明天就是阿文的生辰了,今天所有的亲戚都齐聚一堂,我想给他做碗长寿面,让长辈们也恭喜他入学,面粉我已经带来了。”

陆文不知道武氏正被他大伯娘责备不该带面粉,他这边跟着陆进给长辈们端茶倒水,不时回应长辈们的询问。

亲戚中辈分最高的是大堂爷爷,和陆文已经出了三代,不过大家还是在一起过年夜,今年正好轮到在陆大伯家过年夜,今年收成都不错,大家脸色都带上喜色。

大堂爷见陆文已经是文人了,还毕恭毕敬的给长辈们端茶倒水,一点都不像村里其他的学子端上文人的姿态,欣慰的对陆大伯说道,“陆丰把陆文教的不错,不骄不躁,他阿娘日后有福了。”

学文虽然费钱,但好处也显而易见,日后就算不能科举做官,也可以在城里做账房,运气好的还可以吃公家饭做师爷,

虽然师爷的工钱没有账房多,但灰色收入多,而且还有职权,平时也能拉扯亲戚们一把,是顶好的文人差事。

陆大伯摇头叹息,“学文好是好,就是太费钱了,我以前太过想当然,没想到笔墨纸砚都那么费钱,不知道能不能供他到青山书院。”

陆大伯把陆文在彭城买的笔墨纸砚的价格给众多亲戚说了说,让众人都咋舌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