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陛下圣明!”
刘彻这一猜测,还真猜对了部分。
宋朝的文人文臣,在货币上玩出了花儿来,非常有“大宋风雅”特色。
【还有宋人的风雅,搞出了对钱。】
【这种对钱,除了好看,对于市场经济而言,几乎是一无是处。】
闻言,司马光和苏轼这两位老对头对视一眼,难得达成共鸣,齐齐心虚。
他们也玩过对钱。
对钱的意思是,以篆书一枚为主,配以其他书法的一枚钱,两两为一套,篆书为主币,辅币上的书法形式不限制,但是内容和文字要与主钱一致,这样的一套就形成了“一对”。
这是当时风靡一时的货币形式,司马光、苏轼这样的名人大家写过,甚至还出现了皇帝亲自书写的御书体,比如宋徽宗的瘦金体自然是不会缺的。
宋太宗赵光义也开始心虚。
他喜欢书法,也对自己的书法很骄傲。
南唐时期,有对钱出现,他学着南唐,亲自书写钱币上的铸文,开始用真、行、草三种书体同时铸钱,被称为“三体书”。
后世子孙该不会直接做对钱了吧?
赵光义的猜测,虽不中亦不远矣。
他的“三体书”,是北宋对钱的先声,但两宋对钱之风的真正形成,是仁宗朝以后的事情。
宋孝宗松了一口气:“看来朕废除对钱没错。”
大宋不仅缺铜,到南宋现在,还缺铁,连铁币都快不够了,还玩对钱。
为了成本,宋孝宗废除了对钱,把字体统一为宋体,这才让混乱的货币重新统一。
【从审美上来说,对钱让宋钱的质量更高,让海外对宋钱更为喜爱,比如日本人大量收购对钱,还跟风创造出了自己的对钱。】
【因为在北宋时期带回去的几十万宋钱,和战争期间带走的华夏文物,让日本在现代研究宋钱方面也走在华夏人的前面。】
原本宋人还在骄傲,自家铜钱好看的都可以当收藏品,海外那么多人喜爱,把铜钱当宝贝买回家收藏。
直到听到不断地收购宋钱,还不回流,终于发现了问题。
对啊,别的国家把大宋的铜钱带走,只给大宋带来了贵族使用的奢侈品,那他们百姓没有了铜钱用什么?
贵族买奢侈品的钱,还不是百姓的税?
贵族有了奢侈品,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人有了大宋铜钱,那他们百姓呢?
钱也没了,货也没有,他们怎么买东西,用什么买东西?
假如日本人卖了货物,在大宋继续消费,买大宋的东西,那么铜钱可以流入大宋的市场,也可以让百姓的布帛、茶叶等换来需要的铜钱。
但是因为宋钱精美,日本,还有其他国家,宁愿把宋钱当货物带回自己国家收藏,也没有选择在大宋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