箭匠周回童认为军中火器不能连续射击,对蒙古骑兵造成的杀伤力有限,于是创造了一种轻型火器战车。

这种轻型火器战车,由四人操作,上面安置有四个板箱,内藏短枪二十把、神机箭六百枝。

作战时,车内的二十把短枪以每次五把的方式取出射击,能制造出相当于原来十五人射击的活力。

明代宗时期,这种火器战车开始批量制造,并且在军中普及。

这个时期的战车,类似一个机动火力平台,但凡受过基础训练的士兵都可以在拥有这样一台战车后杀敌过百。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最后被大明接回朝中,但是无辜的百姓死伤无数。

大同总兵郭登因为瓦剌骑兵越来越放肆的扰边,建议在边塞制造名为偏厢车的战车,并且组织战车不对保护边民。

这种偏厢车是带着车厢的,用薄板做车厢,留出放置火铳的炮孔,车轮非常大,配备士兵神枪手二人、铜炮手一人、枪手二人、强弓手艺人、牌手二人、长刀手二人、通用甲士十人,共计二十名士兵。

——这个偏厢兵的偏厢车,其实类似于现代装甲坦克的雏形。

移动的热武器炮台,内部藏着众多士兵,虽然一切都显得比较原始,但是不得不说,已经开始将冷兵器、热武器以及移动战车结合起来,属于很大的一个创新。

除此之外,郭登还提出,作战时,除了偏厢车的车兵,还配备使用“将军铳”的炮兵二百四十人,每十二人操纵一门火炮,和一两千名马、步兵,还配备四轮望楼车以观察远方敌情。并且以五色旗帜来代表方向,用金鼓声发号信号。

这种类似现代综合兵种结合,建立有一定机动性的火器车营,对当时保护大同边民非常有用。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偏厢车和与之相关的军队建制并没有被大明朝廷采纳。不过在明朝后期还是得到了改造和使用。】

成化、嘉靖、隆庆年间均造过偏厢车。

戚继光抗倭时,曾经在蓟州曾造过偏厢车。不过他将偏厢车改造一番,只用向外面一厢,每辆重600斤以上。

明军守辽东广宁时,魏学曾又作改进:

在每2辆中设拒马枪1架,填塞间隙,车架上下用棉絮布帐围之,可以防避矢石,车上载佛朗机2挺,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架拒马枪上树长枪12柄,下置雷飞炮,快枪各6杆,每车用卒25名。

到孙承宗时期,车营所用偏厢车大致与之相同。

朱棣看着天幕特意放出来的,后世根据史料的文字记载,模仿出来的图片,催促道:“快快快!记下记下!”

虽然他的永乐年间没有偏厢车,但是现在天幕给他了,他也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