嬴政:“记得把补官印的费用一起交上来。”
李信:嘤!
【先秦时期的印章和石刻启示了印刷术,用纸张在石碑上用墨拓印的方法,逐渐形成了后面的雕版印刷。】
天幕放出各种印章,有阴文,阳文之分。
阴文是指凹下去的文字或者图案,沾上红色印泥引出来同样是红色的背景和留白的字体;
阳文是指突出来的文字或者图案,印刷出来的效果通常是实体的字。
印章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在重要时刻也是带着保密的作用。
在纸张没有出现之前,文字写在竹简上,写好之后用麻绳扎好,在打结处用黏性的泥封好,然后将印章盖在泥上,称为“泥封”。
泥封就是在泥上印刷,是类似后世蜡封的一种保密手段,通常用来传递公文和密信。
在纸上出现以后,泥封演变为纸封,就是在公文纸的接缝处或公文纸袋的封口处盖印。
也或许正是因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使用黏性胶泥,所以启发了毕昇的泥活字。
“石刻啊,秦始皇出巡时没少刻。”刘彻想起了史书上看到的秦始皇。
去泰山封禅,刻石;出巡,见到大海了,作琅琊台,刻石;
遇到盗贼了,刻石;寻仙求长生,刻石……
相传始皇帝留下来的刻石有六处之多,刘彻没见过,但是最有名的《琅琊石刻》被人拓印下来,刘彻是见过的。
《琅琊石刻》拥有最长的石刻文,记录了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的功绩,并且成为了历代文人喜欢瞻仰的地方。
刘彻也有封禅泰山的雄心壮志,一想到天幕将他跟始皇帝并称为“千古一帝”,刘彻甚至野心勃勃想超越始皇帝。
不如,他也去刻个石?要比琅琊石刻更大,更壮观的!
刚想到这里,有大臣受到天幕的启发。
“陛下,手抄书容易出错误,不如在太学门口树立书籍的石碑。”蔡邕看到天幕提起石刻启发了印刷术,顿时来了灵感。
假如在太学门口立下石刻,太学学子岂不是都可以近距离学习和拓印圣贤书籍?
蔡邕越想越觉得能行,看到刘彻颔首,一副很有兴趣示意自己继续往下说的态度,顿时更有信心地接着往下介绍:“比如《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论语》《公羊传》等圣贤经典,可以让天下学子去抄写真正的圣贤书。”
“好!”刘彻很爽快就答应了。
始皇帝没有刻圣贤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