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造纸能手左伯出现,在麻纸的基础上,造出的纸薄厚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被人们称之为“左伯纸”;

魏晋南北朝时期,用桑树皮为原料,加入藤皮制造出来的“皮纸”成为这一时期的主要纸张,还出现了活动帘床纸模——这种可拆合的帘床纸模抄造一直到现在的土法造纸依然在使用。

为了延长纸的寿命,工匠从黄檗中熬取汁液,浸染纸张,这样的纸张叫做“染黄纸”,呈现天然的黄色,也叫做“黄麻纸”,带有特殊的清香,并且可以灭虫防蛀。

“金木水火土,黄色为五色中的土色,庄重,沉稳,适合记录经书典籍。”

大唐时期,李淳风抚须,站在高高的观星阁看着窗外的天幕。

他面前的桌案上,就放着一卷卷黄色的书籍。

纸张染色从汉朝时期已经开始了,皇室认为黄色神圣庄重,重要典籍、文书喜欢用黄色,民间宗教也很喜欢黄纸,尤其是佛经、道经的书本用纸。

李淳风审视着自己写得书稿《乙巳占》,发现一个错别字,拿起放在一旁的雌黄把错别字涂掉。

因为纸张是黄色,用雌黄涂掉墨色也不明显,可以在一旁继续书写。

他正在书写的《乙巳占》,正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

【不光蔡伦本人对造纸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弟子也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传,东汉安帝时期,蔡伦死后,他的弟子孔丹在皖南造纸,想造出更洁白的纸张来画师父的画像。

这一造,就造出了宣纸。

到了唐朝时期,宣纸开始广为流传,为书画家喜爱,并且被称为“贡纸”。

成都浣花溪边,一位身着红衣的曼妙女子正在采集满地落下的红色芙蓉花。

她极为喜爱红色,看到满地的红色芙蓉花,又喜爱又怜惜。

花儿凋谢之后,便会慢慢枯萎,有没有什么办法能将它的美貌永恒的留下来?

带着这样的想法,薛涛开始尝试做纸,用红色的鸡冠花、荷花、芙蓉花反复试验,最终从红花中得到染料,加以胶质调和均匀后涂在纸上。

一遍一遍,如同工笔画的“三矾九染”,反复涂抹均匀,再用书夹住,以吸水的麻纸叠压阴干,这样可以让颜色更均匀。

带着女儿家的喜爱,薛涛还把花瓣洒在彩色小笺上,做成花草笺。

薛涛听到天幕说起宣纸,抬头笑了笑,提着满载成果的花篮走回自己的小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