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气愤之余还有些尴尬:李夫人的外戚,听起来也是自己任用外戚的原因。
但是再想想卫青霍去病,刘彻再次挺起胸膛。
卫霍不也是外戚,怎么别人就这么优秀,李广利就不行?
这是那李广利的问题,日后遇到绝对不重用!
【刘彻最大的错误,一个是轻信李广利,另一个就是忽视了董仲舒的提醒没有及时种冬小麦。
刘彻受限于时代,以为匈奴的土地可以好好种地,却不知道,哪怕卫青霍去病可以把匈奴人赶出塞外,也改变不了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这一条400毫米等降水量线,不仅决定了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的差异,也决定了农作物的产量注定不会太高。
所以,刘彻即使迁移了中原百姓去种地,依然粮食不足,百姓民不聊生】
【晚年时期,刘彻下轮台罪己诏,同时,迎来了拯救大汉的功臣——赵过】
刘彻几乎是喜极而泣:还好,他还有其他功臣,大汉还有救!
在唐朝,李世民也在感慨:
“都说汉武帝穷兵黩武,但是他任用贤才从来不论出身。桑弘羊是商人之子,主父偃出身贫寒,卫青霍去病出身更是低微,汉武帝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赵过也是直接委以重任,朕要向他学习。”
武曌想起从高宗到自己以来与世家的对抗:“秦汉时期还有贫寒才子走上朝廷,到隋唐以来,世家垄断官场,如果不是糊名科举,恐怕那些寒门才子根本走不到朕面前。”
朱元璋比较淡定:“朕分设南北榜,南北学子都可以录入朝廷为官,没有地方与门第之见,对大家都很公平。”
至于南北榜案中冤死的官员,是他们傻,死了也不可惜。
【华夏最早的农书,是西汉汉成帝时期的氾胜之。最早的农学家,是西汉汉武帝时期的赵过,现代人在盘点华夏农学史时都离不开这两位人才】
【而这两人的出现,也让华夏的农业发展再次发生了变化。】
秦朝,休养生息并不能解决民生艰难的问题,因为冶铁技术不足,农耕工具不够——包括耕牛,官府愿意给百姓借用就是因为铁制农具不够分发给每个百姓,也不够降价买卖。
从战国到西汉,耕地主要靠的是人力。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连续几任帝王鼓励养耕牛养马;
从西汉时期开始,耕牛开始有富余,耕牛遍地,牛耕开始走上普及化,并且一直流传到了唐宋元时期。
汉武帝盛世时期,对外打平匈奴,对内兴建太学,文化发展,兴修水利,冶铁技术发达,农耕工具效率提高。
然而刘彻如同后世人希望李隆基早死一样,历经几任帝王积累下来的盛世景象刚刚现世,自己开始作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