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汝阳王已经跟起义军和武当那边勾搭成奸,所以才会在平叛起义军时百战百胜,毕竟别的蒙元将军去打都是大败,为何单单只有汝阳王是大胜呢?

而且还有人说汝阳王的一对儿女,那可是多年之前就被送到了武当山上学艺,跟武当反贼那是情谊匪浅互为手足,现在突然回来蒙古,也不过是过来当奸细,刺探大元军情的。

谣言止于智者,传于所有人,三人成虎的道理汝阳王也是十分清楚,他都来不及心疼两个受了大罪的儿女,就接到元帝让他暂时把兵权交给别人的旨意,显然这是真的起了疑心。

“猜忌和疑心,从来都是帝王的本性。”

汝阳王如此跟儿女悲叹道,但还是选择将兵权交了出去,并写了很多奏疏上呈欲表忠心。

可帝王的疑心若是真的能随便打消,那古往今来就不会有那么多良将忠臣含冤而死了。

汝阳王出身蒙古贵族,还做过兵部尚书和丞相,甚至还被封为郡王,掌天下兵马做大元帅,也正是因为他往日太过于风光,引得无数人妒恨。现在汝阳王终于有了致命的不足之处,还被元帝猜忌,自然就是有贪权慕利之人前仆后继的开始对他百般诋毁污蔑。

再加上汝阳王功高震主,此时在位的元帝又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庸主,于是两年不到的时间里,汝阳王就除了一个郡王之位还没有被废掉之外,其他的实权都直接被剥夺。

汝阳王失势,已经归顺武当的的红巾军更是日益膨胀,只不过在桃夭的指示下,他们在面对拿了汝阳王兵权的将帅坐镇时,总是以撤退为主,这就给元帝一个错觉——朕换掉汝阳王的决定果真是正确的!

以前汝阳王带着元军打起义军,那都是损失伤亡甚大,元帝可不会去比较起义军有多少伤亡,他只在意元军的伤亡,毕竟这都是要朝廷花钱的。

不懂领兵打仗的元帝对于将帅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既能—打胜仗,又能不花钱,最好还能给他整点金银珠宝回来。

元帝这种贪婪无度的想法,桃夭这边都很好的满足他,于是更多只会纸上谈兵,得靠着敌人放水才能—打胜仗的将军就被派到战场上去,而真正有本事的将帅之才,则是已经慢慢被排挤出权力范围之外。

而且随着汝阳王的父亲也被桃夭派过去的玄冥二老给说服之后,事情的进展就更是顺利。

毕竟汝阳王的父亲都能投降明朝,那就说明这个人很识时务,且还很惜命。

既然自己儿子都不被元帝信重,还被打压排挤到只剩下一个郡王的空名号,不赶紧另寻高枝,难道还要跟着腐败无能的蒙元朝廷一起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