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论再次出现,许多帝王通过对比商周与秦以后的制度,顿时能明白过来不少。
历史变化时,不会有个画外音或者电子音提醒进入了新的阶段,这种改变是需要人自己去发现和感受的。
当人们对这种社会规律研究甚少时,并不会觉得这种变化多么强烈,多么重大,只觉得秦始皇创建的制度挺好用的。当然封建帝制的问题也不少,否则不会出现王莽、朱允炆之类的想要恢复商周时期制度的人了。但事实给了每一个想恢复旧制的人,一个响亮的巴掌。
刘彻端起水杯的手,顿在了半空中,对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些概念,他也有一些领悟和理解,但天幕说到这个份上,他心中的酸意立马就消散了,始皇这样的创举,确实是当得起“千古一帝”的名号。
李世民也赞道:“商周之旧制,看似与新制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自秦汉伊始,许多事的根子上就不一样了。”
皇帝相对于商周的王,权力要大太多了,而且权力不断在往皇帝手里集中;还有分封制改为郡县制,亦是一种加强对地方管理统治的创举;新的官制就更不用说了,职能的变化与增减,已经大不相同……所以仔细对比起来,差别十分大。
李治问道:“父皇,您说天幕说的改革,是不是只能想新的法子,不能用旧的法子?就像王莽,一心恢复周制,结果弄得天下大乱。”
任何新事物出现后,总有一些“复古派”更推崇旧的样式。
李世民摇头:“改革之事,不能只以新旧来区分,更要根据遇到的问题,来想应对的措施,若是旧法有用,用了又有何妨?”
若是李世民听说了马克思理论里的“从实际出发”,必然是要十分赞成的。
天幕以秦的制度更替为例,说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这让被这个问题困扰许久的赵德昭,突然有了茅塞顿开的感觉,忙吩咐侍者道:“快去给我取笔墨来!”
“是!”侍者不敢耽搁赵德昭的要事,是跑着去取了来的,赵德昭很快铺纸研磨,下笔飞快地写了起来。
他的思绪奔涌着,有许许多多的想法冒了出来,让他忍不住更加快速的挥笔。
赵匡胤和赵德芳都凑过来看,赵德芳见那笔走龙蛇的字迹,根本看不太懂,忍不住嫌弃道:“咦!写的好难看!大哥不让我写字写太快,要沉稳要静心,为何自己做不到了?”
赵匡胤拍了拍他的头:“不能这样说你大哥,他是脑子里的东西太多了,怕忘了,所以顾不上写字的那些规矩了,这是紧急的时刻,可以理解的,知道吗?”
赵德芳只能乖乖地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