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你吉言了, 哈哈……”
未考上的学子们,都背上了重重的行囊, 返回了家乡去,虽然未能带回什么好消息,但将长安的事,装在了脑子里,回去以后讲给家人亲朋听,讲给同窗故友听,令大汉各郡县的人,通过他们的嘴与眼睛,具象化了长安的事物,还有那本远在天边的皇帝,似乎也没有那么遥远了。
而他们带回去的书,确实是受到了热烈的追捧,不仅是大儒的文章集子和皇帝的政令稿,连带回去的医书、算术书等,也十分受欢迎,可见这些信息和资源,在地方与民间,有多么的匮乏。
而且绝大多数人不识字,书中的信息,还需要这些识字的人,一字一句地讲给他们听,他们才能够理解。
王莽在给皇帝的信中说,学子们从长安回来后,听到人们说的最多的是就是长安。
至于雕版印刷术,连王莽都觉得十分惊奇,没想到皇帝竟然能想出这样的办法来。
现如今,皇帝命人改进了造纸术,又想出了这雕版印刷的办法,以后想要著述成书,读书人想要获得书,要容易太多了。
王莽畅想了一下,竟然不自觉地笑出了声,若是读书人遍天下,不知道会是个什么样的情形呢。
此次科举考试,肉眼可见地提升了所有人对读书的兴趣,许多人家在培养孩子的时候,都会考虑送孩子去读书试试,若是有读书天分的,那就是极好的事,若是没有,识得几个字,往后也用得上,至少不用花钱找读书人为自己念书写字了。
刘彻将选出来的学子,往各处安排了以后,也细细地观察了起来,这时第一批通过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官,与以前的举荐和推送的路子完全不同,这些人在朝中没有根基,也没有家族中的人,或耳濡目染,或谆谆教导他们经验,许多事都要靠他们自己摸索。
刘彻会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帮扶,但不可能事事都盯着,所以他们本身的能力和心性,十分重要。
科举一事暂毕,刘彻的心思回到了国事上。
在施行了新税制以后,各地方的土地转让确实有了一些不同,当然也有人钻空子,若是田地都在一户名下,就要叠加算税收,那就将一些田隐匿起来。可是隐匿田地是重罪,若是被查出,不仅当事人会遭受十分严重的刑罚,帮着隐匿的人也会遭到连坐,特别是当官的,刘彻可有好些法子对付他们呢。
在调整官制的过程中,刘彻制定了好些新的法度,专门针对官场的乱象的。
这是天幕讲清朝那一期时,刘彻学到的一个重要知识点:整顿吏治的关键是有一套明确的标准,并且能够保证执行下来,贪官是杀不尽的,重点还是得明确红线。
这些新法度,刚出来时,许多人不以为意,觉得自己犯不上,等到新税制出来是,许多人才后知后觉,原来皇帝是为这个事在提前做铺垫呢!
还有一些人,会通过虚假买卖的方式,把田产挂在别人名下,这样能够逃避一些税收。
对于这样操作的,刘彻倒是没制定什么重刑,反而有点睁一只眼闭只眼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