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德芳想象了一下,最后失望道:“好吧,你说的有道理。”
赵匡胤也顺着想了想,感觉确实是个麻烦事儿,肯定比一万兵卒还难带!清朝皇帝想出这么个主意,也是醉了。前面那些朝代的皇帝,不办千叟宴难道是因为办不起吗?肯定不是啊。是因为这种事吃力不讨好。
朱元璋摇头:“这想法,属实是与常人不同。”
朱棣道:“如此一看,夹在中间的那个雍正帝,反而更像是一个正常人。”
父子两相视一笑,朱元璋这种喜好衣锦还乡,自己当皇帝,就想着朱家人一起享受荣华富贵的人,都没想出这种鬼点子呢。
玄烨看着弘历那千叟宴的排场,也十分不理解啊,一千多人和三千人、八千人,能是一个概念吗?这孩子怎么就不知道把握一个度呢?玄烨真是气得脑子都开始疼了。
【下江南、千叟宴,还只是弘历明面上学习爷爷的地方,处处标榜以爷爷为榜样。他没有直接标榜学他爷爷,但是实际上做的最到位的地方,就是学习玄烨晚年的懒政怠政。当然,前面说了,弘历也是做了一些事的,比如稳定边疆,比如减轻百姓赋税压力,比如统一少数民族等……但大家对比着胤禛看,就会发现,他懒政得有些过份了。】
【胤禛在位十三年,拉下来的政绩清单是一串,弘历的政绩清单……不仅需要从各处抠出来,还需要后人帮他描补一番,最典型的就是他早期拆台他亲爹的那些事。若是撇开大部分皇帝都会做的维护国家统一的对外战争,和救灾抚民这类帝王日常任务,除了一个金瓶掣签制,他在位六十年,实际掌权六十三年的从政生涯,竟说不出更多的、有别于别人的政绩高光。】
【对比起来,他好像没有朱祁镇那般无脑愚蠢,没有赵构那么惜命且自私,没有李隆基那般鬼迷心窍,但因为他身处那个特殊时期,因为他对危机的浑然不觉,因为他的自恋与喜欢逢迎拍马的人,致使整个王朝,都在繁华热闹下、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悄然跌落。】
【玄烨在康熙末年懒政怠政,持续了大约十年,就留下了那么大一个烂摊子,让胤禛夙兴夜寐地努力了十三年,才解决了一部分问题;那像弘历这般,比玄烨做的还过分的,还持续了六十年的,会给朝政、给国家留下了多大的坑?之前觉得难以想象,但是看到自鸦片战争后,整个国家直接跌碎,天朝上国的幻境直接被打破,整个民族被打倒,被蹂躏被踩在脚底,才知道弘历留下的坑有多大。】
这一席话,算是击中了帝王们的心坎。
弘历的行为,看上去和前面几个败家子皇帝比起来,似乎要正常多了,一朝皇帝可是当时最尊贵的人,什么艺术品文物,什么女人之类的,都不及他重要与尊贵,而且他的那些行为,似乎并没有影响到国家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