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想着,高力士冷汗都出来了,浸湿了身上的衣裳。
他许多年都没有这般害怕惶恐过了。
【李亨不仅宠信鱼朝恩,后来还重用李辅国、程元振这些太监,导致太监逐渐作大,摆弄军权。越来越有明堡宗那味儿了有没有?太监监军这事,不是明朝发明的,只是因为土木堡之变败得太惨太丢脸,所以朱祁镇宠信太监王振的事,才会如此出名。事实上,李亨也不遑多让。李亨还不止宠信一个太监,他有鱼朝恩、李辅国、程元振等好几个!且他不止宠信太监,他还宠信后宫!】
【说起来,也是太子妃韦氏和杜良娣生错了时候,被李林甫针对的时候,二人都成了弃子。可张良娣同为太子的女人,运气就好多了,她不仅熬到了李亨当了皇帝,她自己当了皇后,还有机会效仿武皇和韦后,干预政事!李隆基被接回长安后,没有张皇后的允许,李亨这个儿子都不能轻易去探望。建宁王李倓见张皇后和李辅国二人勾结,把持朝政,十分有危机感,便多次和李亨上奏提醒,结果这样反而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张皇后和李辅国二人给他扣了个想谋杀亲兄弟广平王李豫的帽子,李亨就直接把他赐死了。】
【什么叫人最后都活成了自己最讨厌的样子?李亨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就活成了李隆基的样子。李隆基早年听信武惠妃谗言,冤杀了太子李瑛三兄弟;李亨就听信了张皇后和李辅国的谗言,冤杀了最优秀的儿子李倓;李隆基沉溺美色,荒废朝政,李亨就偏宠偏信宦官与皇后,让宦官摆弄军权,让张皇后把持朝政;李隆基听信杨国忠谗言,导致哥舒翰潼关大败,直接导致平叛战争情势扭转;李亨就听信鱼朝恩谗言,罢了郭子仪的兵权,导致平叛之事越打越不得劲,越打时间拖得越长……李亨当太子这么多年来,一直被李隆基打压,想必对这个父亲也有颇多怨言,甚至有些憎恨的。可是当他自己当了皇帝,他却学到了李隆基最差的一面,这可真是讽刺极了。】
【杀了李倓后,李泌帮李倓在李亨面前洗清了冤屈,李亨也表示十分后悔,可是再后悔也没用,李倓是活不过来了。广平王李豫被封为太子后,张皇后和李辅国因矛盾而闹掰了,大唐朝廷各势力更是乱成了一锅粥,张皇后一会儿要联合太子李豫杀李辅国,一会儿又联系另一个皇子李系杀太子李豫。在李隆基死后没多久,李亨病重期间,张皇后发动政变,想要让李系取李豫的太子之位而代之,最后被李辅国破除了阴谋。政变当晚,李亨就死了。李隆基和李亨这对父子差不多就是前后脚离世的,中间只隔了十三天。】
【可是,在李亨的前朝后宫那么斗成一团的时候,叛乱可还没结束!一直在持续着!安庆绪取代了安禄山后,就一直在与朝廷作战;安庆绪式微后,史思明本来归顺了,结果他儿子又蹦跶出来,把亲爹噶了,自己继续叛乱大业。所以这场叛乱才持续了八年之久!因为唐王朝朝廷内部不团结,因为朝政混乱,因为皇帝昏庸,让不懂打仗的宦官掌管军权,让不懂政事的张皇后干涉朝政,所以这仗怎么打的赢?叛乱一天不平息,国家就一日不得休养生息,这国力就一直在损耗。安史之乱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成为了给大唐王朝大放血的节点,不是因为安禄山和史思明有多厉害,多了不起,多会打仗,而是因为唐朝廷内部的混乱不堪,因为李隆基与李亨的不堪大用,有足够多的资源却用不到刀刃上,所以才让这场要命的叛乱,持续了八年。】
嬴政嫌弃道:“未曾想到,这李亨比预想中的无用多了。”
之前看他被李隆基那般打压,还以为是个小可怜儿,会在困境中奋起呢。没想到一到显真章的时候,就露出了原形了。
刘彻倒是被触动了一些:“所以对于太子,不可过于放纵,也不可打压太过。这李亨虽不知原先如何,但这倚重宦官与后宫的作为,确实与李隆基有八成相似。”
刘彻思忖着,李亨身在东宫那么多年,亲眼看着李隆基如何荒淫无道,看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打压异己,可他不仅没有避开这些错误做法,反而学了个八成,难道是因为,他不知正确的做法是为何么?还是因为被打压过久,导致性子软弱了许多,总想着靠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