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杨氏姐妹的护驾,杨国忠在接下来几年里,可以说是扶摇直上,不到一年时间就身兼十五个使官,成为了朝廷重臣。天宝七年时,他为了讨李隆基欢心,把全国的粮食、义仓、丁租、地税等都转换成布帛等轻货,囤积到长安天子库藏中,再引得李隆基来参观,意思是,皇帝你随便造,可劲儿造,库房里还有的是钱呢!这样使得李隆基心情大悦,又赏了他几个官做。】
【杨国忠干屯田的时候,工作做的挺好,自己却没什么好处。可到了长安,他没把心思放在工作上,只是拼命巴结杨氏姐妹和李林甫,以及讨好李隆基,就能如此平步青云,实现几千年里士大夫们的终极梦想。谁看了这操作不眼红?谁看了这升迁速度不心态炸裂?特别是那些老老实实读书的唐朝小镇做题家们,不恨死这种靠着走后门和特权而上位的人?】
嬴政面色沉沉,心想道:人才选拔出了问题,这国家必然要崩坏了。先前天幕说这皇帝,知人善任,十分善于选出英才,为何此时又这般昏庸了?
刘彻心中鄙夷嫌弃后,又忍不住拿自己和李隆基对比了一下。他当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像李隆基那般过分,不过他代入了李隆基想了想,略微理解了一点李隆基的想法。
李隆基哪里看不出杨国忠这点把戏?全国每年能收多少税收,都是有大致的数的,荒年与丰年会有些区别,但不至于差的太多。府库中突然冒出来那么多钱和布帛,李隆基能想不到是搜刮了民脂民膏吗?他想得到的,毕竟早年也是个认真勤政的皇帝。他之所以龙心大悦,还嘉奖了杨国忠,只是因为他并不考虑民生与国家了,他只想着自己快乐,只想任性的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刘彻神色严肃,手中把玩着一个空酒杯,却不倒酒,心中只衡量对照着,自己和李隆基的行为,差别到底有多大,会不会也像这个李隆基一样,给大汉带来巨大危机。
赵德芳见天幕对杨国忠没怎么留情,才感觉天幕是跟自己站在一边的,忍不住欢喜道:“就是!就该狠狠骂!杨家人都该死!”
赵德昭有些无奈地看着弟弟,骂人是天幕的重点么?明明讲道理才是啊!
“芳儿,天幕这般作为,可不是简单地想骂杨国忠和杨氏姐妹哦。”赵德昭对亲弟耐心道,担心弟弟要是再这样小儿心性,亲爹都会嫌弃他了。
赵德芳看向他:“我知道!天幕最后说了,杨国忠好好干活却得不到好处,后面靠巴结和讨好别人,却升官那么快,说明李隆基是个昏君,他让好处都让那些拍马屁的人拿了,就没人干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