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老百姓取名字很有特色,都是拿数字来取名,陈友谅叫陈九四,张士诚叫张九四,史书上为我们所知的这些名字都是后来改的。】
【朱重八小时候上过私塾,但是束脩不是年年都能交得起的,他绝大部分时间还是个放牛娃,如果没有意外,他的一辈子应该是这样的:给地主放牛——娶个姑娘生儿子——儿子继续给地主放牛,一辈子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朱重八本人:额……
神仙这是打算从他小时候说起?
大可不必。
院子里面视野好,老朱搬了椅子坐到廊檐下听神仙说话,刚刚把找过来媳妇儿子安置好就听到神仙说的略有些多,心里又是感慨又是警惕。
神仙能多夸他两句再好不过,就怕接下来的话不全是夸他的。
在媳妇面前丢脸也就算了,他们夫妻俩知根知底没什么不能说,但是儿子还在跟前,全天下都看着呢,多少给他留点面子。
【但是意外很快就来了,至正四年,黄河再一次决口,淮西在半年之内接连遭受水旱蝗疫四大天灾,一个月之内全家几乎死绝。】
【他家的人口组成是这样的,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家里六个孩子他是老幺,大姐嫁给了王家,二姐嫁给了李家,大哥取媳妇王氏生了两个儿子,二哥入赘唐家,三哥入赘刘家。】
【两个姐姐嫁到别人家了暂且不提,只说父母哥哥这边,放到后世也是个热热闹闹的大家庭,但是短短一个月内,这一大家子病死饿死的只剩下大嫂二侄子二哥还有他自己。】
【他家是给地主种地的佃户,没有自己的地,父母饿死连安葬的地方都没有,还是靠邻居给的一小块地才让父母入土为安。】
【他家兄弟只有四个,朱重八之所以叫重八是连着堂兄弟一起算的,他家活不下去,二哥便想着带他去投奔大伯,但是到了之后才发现大伯一家除了一个堂嫂其余十二口全都死了,兄弟俩没有办法,只能分开各自逃难。这一年,朱元璋十六岁。】
【这段经历朱元璋在《御制皇陵碑》中写过:俄而天灾流行,眷属罹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既葬之后,家道惶惶。仲兄少弱,生计不张。孟嫂携幼,东归故乡……里人缺食,草木为粮。予亦何有,心惊若狂。乃与兄计,如何是常。兄云此去,各度凶荒。兄为我哭,为我兄伤。皇天白日,泣断兄肠。兄弟异路,哀动遥苍。】
【爹娘没了,大哥也没了,大嫂带着孩子回娘家,二哥和他各奔东西,偌大的一家子顷刻间散的干干净净,简直闻者伤心见者落泪。】
【没多久,二哥也死在了逃难的路上。】
【但是惨成这样的不只是老朱一家,他是当时百姓的缩影,像他们家一样家破人亡的还有千千万万家。】
讲到这里,起义军中所有人都深有所感。
不是他们要造反,是这世道逼的他们不得不反,要是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谁想刀口舔血有今天没明天?
老朱叹了口气,有种要落泪的冲动。
要不是实在活不下去,他也不至于走到今天这一步。但是他不后悔,他自己前半辈子颠沛流离,不能让媳妇孩子跟着他一起过苦日子。
左右安稳日子肯定过不上,不如豁出去干出大的。
旁边,小朱标还在掰着手指头算他爷爷奶奶那辈儿有多少家人,还没算明白就被亲爹拉住感受他那无处安放的父爱了。
【朱重八走投无路之下投奔了皇觉寺的和尚,剃度为僧做了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然而只过了不到两个月,皇觉寺周边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他和其他和尚都被赶出去云游。这一年,朱元璋十七岁,和乞丐唯一的区别就是乞丐叫要饭他叫化缘,这一云游就是整整三年。】
【他终究是不同寻常的朱重八,即便流浪化缘的日子过的艰难,他依旧能自娱自乐,时不时还写首诗来消遣。】
【——天为帐幕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脚,恐踏山河社稷穿。】
【——雪压枝头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
【写诗也是写自己,他不知道他的后半生是多么风云跌宕,已经过去十多年只有颠沛流离,但是他有一颗不服输的心。】
刘福通是富家大户出身,要不是贾鲁开河故意冲了他家祖宅,他也不会铁了心的和朝廷死磕,更可能和李察罕、李思齐那样招兵买马响应朝廷。
他知道世道艰难,也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好过。
但是那又怎样,他自己家过的好就行。
啧,摸着良心、如果他有的话、摸着良心说一句,他这性子的确不适合当大官,更不适合当皇帝。
好在他没良心,趁现在老朱还窝在南边,他收拾完北边这些烂摊子也想争一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