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倒吸一口凉气,“什么人啊?胆子真够大的。”
他知道读书人心高气傲喜欢说话带刺儿还喜欢没事儿找事儿,但是在一个蒙古大汗面前这么说话还真是够不要命的。
打蒙古的时候没见他们多硬气,跟了忽必烈之后又硬气了,这是什么道理?
马秀英侧身看了他一眼,欲言又止。
朱大帅收到媳妇的眼神立刻正经起来,“妹子,咱知道是什么回事,刚才就是随口一说。”
读书人心思多,不管皇帝是汉人还是蒙古人,只要能被他们掌控就是好皇帝。
宋朝养士三百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这是宋朝名臣文彦博的话,他看书的时候看过,当时就觉得这话说的好。
士大夫中不乏有范文正公那等为国为民之辈,但是更多的还是以他们自身为重。天下是皇帝和他们那些当官的一起治理,不是让百姓治理,皇帝要是想天下稳固就得顺从他们士大夫的意思,不然他们有的是办法让皇位换个人坐。
忽必烈那会儿肯定也是这样,他身边的汉臣仗着从龙之功试图拿捏皇帝,一步一步的让皇帝变成他们想要的那种皇帝,如此才能彰显他们的本事。
宋朝的士大夫能把皇帝玩弄于股掌之间,没道理换成元朝就不行。
简单点说就是贪心不足蛇吞象,一看忽必烈对汉人态度好立刻就想上天。
朱大帅撇撇嘴,虽然他是汉人,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忽必烈是个传奇人物,那样的人会被底下的臣子裹挟?
就算忽必烈真的立了太子,也绝对不是被威胁着立的,更可能是当时的情况立太子更能稳固统治。
唉,一个个的怎么都那么没有自知之明?
【汉臣催着皇帝立太子,忽必烈不乐意早早立下储君,双方如此僵持了好几年,忽必烈在汉臣的狂轰乱炸在之下几经考虑终于还是决定立储,于是真金在他三十一岁这年成为了真金太子。】
【忽必烈对儿子非常慷慨,既然决定立真金为太子,那就绝对不会委屈他的继承人,不光给真金建造了奢华的东宫,亲自着手培植太子的亲信班底,还在礼法制度方面格外强调太子和其他皇子的不同。】
【真金太子除了拥有东宫装备以外,还和其他诸王皇子一样有自己的封邑和岁赐,除此之外,忽必烈还把蒙哥汗分拨给他的怀孟路五户丝转由真金继承,之后的赏赐也没有断过。从真金太子的封赏来看,如果没有意外,忽必烈百年之后继位的肯定是他。】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真金被立为皇太子不只是定民心、固邦本,还是汉家的嫡长子继承制赢过蒙古幼子守灶旧俗的象征,这也就让忽必烈身边的汉臣有了更多的心思,他们试图将忽必烈这个蒙古大汗改造成他们想要的皇帝。】
【忽必烈征战一生,自然能看出身边汉臣的想法,他是依靠汉臣汉将赢了阿里不哥不假,这不代表他身边没有蒙古亲信,汉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再加上后来还出现过几次背叛他的事情,所以忽必烈晚年已经不再重用汉人。】
【皇帝渐渐疏远汉臣,但是真金太子自小跟随汉人学习,对儒家的礼法制度很是信服,为了继续推行汉法,汉臣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到自小被儒家思想教育长大的真金太子身上。】
【事情本来进行的很顺利,汉臣们推动真金太子亲政,忽必烈这个当爹的也觉得儿子应该多历练历练,在一方推动一方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下,真金太子在朝中的威望越来越盛。】
【就在这时,御史台中忽然有一位御史封章上言,说忽必烈不应该让南必皇后干政,后宫不得干政,皇上已经老糊涂了,不如禅位给太子,免得晚节不保。】
【御史台的官员看到这份上书后差点没被吓死,赶紧把东西扣下来,但是那个时候再保密已经来不及了,朝中有小人火上浇油故意去忽必烈面前挑拨是非。真金太子知道这事儿后心都凉了,知父莫若子,他是忽必烈的亲儿子,会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对权势有多看重吗?】
【好在忽必烈虽然老迈但是却不失精明,他不想引起朝廷动荡,发过火之后冷静下来让这事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心里再窝火也只当什么都没发生过,既没有追究到底是谁上禅位奏章,也没有问责太子。】
【他又不傻,不可能不知道这事儿是有人在陷害太子。】
【从古至今没有几个皇帝乐意禅让,真金太子的继承人之位稳的不能再稳,忽必烈年事已高,经常带兵打仗的人身上少不了病痛,谁都说不准宫里什么时候传出皇帝驾崩的消息,只要能耐着性子等,皇位肯定跑不了。】
【再说了,真金太子自幼接触儒家的仁义孝道,教他的人对仁义孝道有几分真情实感咱们不知道,反正真金太子看上去很是真情实感,他不可能干出忤逆父亲的事情。】
【但是建议皇帝禅位太子的事情就是发生了,因为忽必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于这件事的资料并不多,甚至连真假都不能确定,那个上书的南台御史姓甚名谁更是一点记载都没有,总之就是两个字:离谱!】
【忽必烈刻意压下这件事,被迫卷入其中的真金太子却不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他好好的当他的太子,大逆不道的罪名凭空而降,他找谁说理去?】
【所谓“南台御史封章案”虎头蛇尾的结束,其中究竟有怎样的勾心斗角咱们无从得知,但是真金太子却为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