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和郭天叙表面上相安无事,实际上和水火不容也相差无几,那家伙铆足了劲儿想压他一头,他越说什么不行他就越怎么干,好像听劝能要了他的命一样。

他能怎么办?又不能当着大家的面下他的面子,只能郭天叙说什么他们做什么。

朱文正啧了一声,“难怪出来的时候文青让我们遇到危险有多远跑多远,原来在这儿等着呢。”

他们小老弟这次也算是歪打正着,提前预见了这一仗一定打不赢,真是个未卜先知的厉害小孩儿。

朱元璋稳下心神,开始思索带谁去攻城。

他不想在这个时候和郭天叙闹翻,淮西红巾军在起义军中不算大势力,他们要是再分成两派那就是自取灭亡。

蛮子海牙还在不远处虎视眈眈,那家伙见势不对跑的快,但是一旦红巾军这边露出破绽,他就会立刻带上麾下十万水兵打过来。

希望这次不要再出什么意外。

一次打不下集庆府就打两次,两次打不下来就打三次,只要郭天叙能稳住心态,他们迟早能把集庆府拿到手。

问题是,郭天叙真的能稳住心态吗?

朱大帅觉得不太行。

那家伙能真情实感的觉得陈野先那种降将临阵倒戈一次后绝对不会倒戈第二次,这一次不光不会倒戈,还会感念他们的不杀之恩使出十二分力气帮忙攻城,殊不知这种施恩的手段对别人来说可以,对陈野先完全不行。

临阵倒戈之事不能容忍,狗改不了吃屎,谁能保证他不会倒戈第二次?

朱元璋捶捶脑袋清醒清醒,让人悄悄盯紧陈野先的动向,一有不对立刻回来告诉他,到时候证据确凿,少不得治他一个扰乱军心的砍头之罪。

郭天叙不清醒,他可清醒的很。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朱大帅的安排没来得及派上用场,陈野先就已经露出獠牙不装了。

老陈带着他的旧部负责进攻东门,那家伙提前和城中守军商量好,看上去打的激烈,其实根本没怎么打。

前官军现红巾军一路凯歌攻进城门,这时候郭天叙和张天佑负责的南门还没有攻破,陈野先一个消息送过去,那俩大傻子想也不想直接自投罗网,刚冲进东门就被官军瓮中捉鳖射成了刺猬。

官军打了那么多败仗,这回好不容易有了将淮西红巾军彻底歼灭的希望,一个个嗷嗷叫的往前冲,杀的红巾军四散溃逃,即便有朱元璋亲自号令也稳不住情况。

敌众我寡,眼看已经无力回天。

朱元璋抹了把脸,他大概知道天音为什么提到那么多人都没有提到他了。

淮西红巾军要是在攻打集庆的时候反被朝廷剿灭,史书上当然不会记下他们这些失败者。

哦,不对,可能也会记下来,当笑话记下来。

没准儿下次光幕再出现的时候就会说道,【当时淮西还有支红巾军,那支红巾军的首领很蠢,同一个坑能跳进去两次,攻城失败不说,三个大帅都被城里的元军给反杀了,这是反面教材,大家不要和他们学。】

同样是起义军,人家刘福通流芳百世,到他朱元璋就是遗臭万年,他是得罪老天爷了吗?

第38章

朱元璋的运气比郭天叙和张天佑好, 那俩人活着进城死着出来,朱元璋虽然狼狈,但是好歹还保住了性命。

因为元军降将临阵倒戈, 红巾军落得个惨败的下场, 不光都元帅郭天叙和右副元帅张天佑阵亡, 还丢了先前打下来的句容和溧水,只能被迫退守溧阳。

集庆府包围圈被打破,辛辛苦苦打了几个月,一朝回到解放前。

将士们一个个垂头丧气,前有集庆城中追出来的苗将杨完者不花,后有一看局势发生变化立刻攻占采石矶的蛮子海牙,前有狼后有虎, 老天都不给他们留活路啊。

要是没有蛮子海牙截断他们的退路, 他们还能渡江退回和州, 即便将来再渡江南下的可能微乎其微, 也好过现在这样提心吊胆。

他们自己战死就战死,怕就怕蛮子海牙转过头来攻打和州屠杀城中百姓。

他们的家眷都在和州,兵力又都集中在长江南岸攻打集庆,蛮子海牙的水军挡在他们之间,他们就是想回防也鞭长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