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1章

明君的第一佞臣 杰歌 3398 字 2024-01-07

宣景:“身为君主,若连自己的子民都无法保护,无法保证律法的公平,不能为受难的百姓伸冤,朕还有何颜面坐在那龙位之上,有何颜面称九五之尊!”

阮同辅:“臣等的意思并非是对安乐王宽恕,只是不宜处以死刑。如今虽然四境安定、天下太平,但难保没有反动势力在暗中虎视眈眈。陛下声名远播,甲胄加身时镇守边境,登基为帝后爱民勤政,得百姓拥戴呼声之高亘古未有。哪怕有人有不臣之心,却也在陛下盛名之下无机可趁。倘若陛下执意处死安乐王,难免授人以柄,说陛下此举是为手足相残。”

倘若皇室成员众多,亲王、郡王加起来哪怕能不低于五个,他们都不至于在这里顶着陛下的怒火为这么一个人渣求情。就是因为陛下实在没几个堂兄弟了,杀一个少一个,哪怕有正当理由,却也容易成为污点,被诟病狠绝无情。

陛下光辉形象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一点点污点都不该有。哪怕是百姓,也会理解在皇室中人稀少的情况下陛下手下留情,判个流放什么的绝对足够了,也不至于引起民怨。

有一个大臣说:“只是不杀安乐王,该惩处还是惩处。比如可以将其贬为庶民再行流放,这也算是极重的惩罚了。”

宣景眸中一片肃杀:“贬为庶民至少还活着!你们可有想过那些被他和胭脂虎迫害的人!单就拐卖人口填充暗娼馆这一条罪名就死不足惜!朕还觉得安乐王只有一条命,只能杀一次,遗憾至极!”

御书房内所有大臣都感受到了天子的愤怒,纷纷跪下来高喊陛下息怒。

可就算这样,他们也还是咬牙挺着继续劝宣景三思。

正因为陛下是个好皇帝,值得他们追随辅佐,他们才心甘情愿顶着陛下的怒火继续劝谏。

包括阮同辅在内,很多朝臣其实都颇有风骨,宁折不弯,但在宣景这位满载了他们的敬仰与希望的帝王面前,他们却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企图做一些变通。

然而不论是从前的昭武将军,还是如今的昭明帝,宣景从来没有改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不会匀和调整,不会圆滑趋势,更不会为任何人或者事做出律法之外的开脱。他也依旧全心全意护卫大瑾百姓,在朝堂上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真正实现海晏河清!

作者闲话:  【多谢daffodils88宝子送的礼物~爱你~】

第七百四十二章 你还没背够吗?

如今宣景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但对于他而言,和从前相比,最切实的意义就是换了个更有利的身份来保家卫国,他要一统天下不是权利和欲望的驱使,只是为了能更加便捷地实现天下太平。

但似乎,这些拥戴他的朝臣们,并不真正懂得他内心的想法。

看着这些朝臣,宣景恍惚间想起了惠承帝时期,蛮国有意和亲休战,惠承帝和满朝大臣都主和,他却站出来坚决反对。还有一些武将站在他这边,可朝堂争论从来都不是武将所擅长之事,才开口就被那些文臣口诛笔伐,仿佛不同意和亲便是十恶不赦。

那时候他身为昭武将军,却是羽翼未丰,在朝堂之上尚未站稳脚跟,更没有文臣支持,亦没有智囊辅佐,唯一站在他这边的荣启还因为暂时不能暴露而不能明着赞同他,又被惠承帝忌惮,甚至被自己的父王反驳呵斥,孤立无援。

事后霍老将军也曾劝他,说他向来不是莽撞之人,一向能谋而后动,明知陛下更倾向于和亲,也知道厉王驳斥于他是不想引得帝王忌惮,他为何还要在朝堂上公然反驳,惹得陛下大怒。

宣景也至今都还记得,不过是因为忍不住罢了。

哪怕他留在京城,做好了陷入权力争斗漩涡的准备,可在看到那么多朝臣毫无斗志一心求和,看到所有人在乎的都是名利权势,看到满朝大臣最关心的是党争,削尖了脑袋求的是从龙之功,他忍不住愤怒,控制不住心寒!

只有他的一腔热血从未因阴谋诡计而冷却,更不惧那些牛鬼神蛇、魑魅魍魉!

如今,他如愿以偿登上帝位,他改变了大瑾重文轻武的形势格局,解决了大夏和蛮国的危机,现在又顺利合并鲜卑,将大瑾国土空前扩张。不说让大瑾的所有百姓都丰衣足食,但也确实做到了有史以来最大意义的国泰民安。

可就算这样,此时此刻,他仍然如当初朝堂争论时一般,与绝大多数人站在了对立面。

宣景闭了闭眼,再睁开眼时眼神依旧坚定锐利。

与绝大多人站在对立面又如何!

在他还是将军时,他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如今他是九五之尊,他的决定更不会容许任何人阻拦!

就在宣景执意要下旨处死宣翊时,外头宫人来报,定国公求见。

宣景眼中的戾气瞬间淡了不少。

谢恒一进来御书房就感受了别样紧张的气氛。

他之前让无为用神识扫了一遍,对宣景和几位大臣的争执了解得一清二楚,他知道宣景一定不会理会这些朝臣的劝阻,甚至可能会发生冲突。也是不巧,荣启被派出去到湘南赈灾了,阮时衡这个直性子也在前不久到外地办差,要不然宣景也不至于一个人被一帮大臣劝谏,都没人站在他这边。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大概都会觉得这几位大臣迂腐,这也确实是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