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实有其他方法可以解决此事,可都没有这招效率高。大战在即,再慢吞吞解决的话,只会徒增伤亡、延误战机。
所以扶苏选择了最快捷的办法,而且为了保证自己能撑下去,也做了很多准备。
他总不能真为了一场大战把自己的性命搭进去,大秦还需要他。
始皇看扶苏这副装乖的样子就知道臭小子又是听了但没有完全听。
积极认错,死不悔改。
太子长得分明是个温柔的面相,偶尔做起事来却比他还激进。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
扶苏本性根本不是习惯于温水煮青蛙的那种,他和历代先祖们一样,都是有点暴脾气在身上的。
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会选择蛰伏,有底气了更偏向于和人硬刚。就像他祖父庄襄王,在赵国时谦逊地仰仗吕不韦,回到秦国继位之后三年内指哪儿打哪儿,凶得不行。
太子扶苏之所以仁善,显然不是生性如此。再说了,前世扶苏是恶魂主宰身体,天性中有个鬼的仁善?
儿子是自己养大的,始皇帝太知道扶苏怎么长成这样的了。
是因为大秦需要个仁厚的继任之君。
始皇帝开始正式教导长子政事的时候,已经是在为灭六国做准备了。可以预见他有生之年必然能完成大一统,并且为此让庶民负重前行许多年。
有张有弛,国家才能长治久安。这是最基本的道理,秦国也是低调发育起来的,始皇帝不会不懂这一点。
所以始皇在培养儿子的时候,就有刻意将扶苏往仁君上养。
当时他没想过自己可能会做不完自己想做的一切,就提前驾崩了。他自负自己能搞定“暴君”该做的,剩下的就是让“仁君”来安抚庶民,休养生息。
幸好扶苏只是被培养成了仁君,而不是本性仁爱。扶苏自己很清楚,什么时候该仁厚,什么时候该酷烈。
只有一半的恶魂让他从头到尾都很清醒地认知到,他自己不是个善人,他只是在装善人。
倘若他因为父亲多年教导当真把仁善刻进了骨子里,那父亲猝然驾崩后接手大秦的他估计要做出很多错误决断了。
不过那种情况下,父亲应当也不放心立他为太子。
父亲在灭六国之后就感觉到了自己精力消退,身体开始加速衰老。倘若继承人撑不起来的话,父亲怕是要后悔教孩子的时候只教了仁。
好在扶苏没有让父亲失望。
始皇唯独担心爱子身体撑不住,从不怀疑爱子能不能接手他未竟的事业、在做完那些之后再施行怀柔政策。
始皇到底还是心软了,伸手替儿子理了理皱起的衣袖:
“让我儿一直为了大秦压抑本性,为父甚是愧疚。”
扶苏没料到父亲又开始自我反省起来。
他顿时后悔方才没有诚心认错了,不知那行为又叫父亲联想到了什么。
可这个话题再掰扯下去又要回到原点,为免当真被赶出家门,扶苏只好说点开心的事情叫父亲换换心情。
他便想起了臣子们明日要返程的事来。
扶苏于是说道:
“明日冯相他们就要回咸阳了,这些日子我们在各地购得了不少特产,一直随行携带也不方便。不如叫冯相一并带回去,叫他给我们做一回押运物品的苦力。”
很无聊的俏皮话,但始皇还是给面子地露出了一点笑意。
他也跟着岔开先前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