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页

“今天我们要讲的第一个故事,就是关于扎琳娜的故事,她是亚塞拜然孔子学院的一名学生,在这里,她除了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还会利用课余时间跟自己的中国朋友用书信往来,并且写的都是中文。”

“我们知道,孔子学院作为一带一路沿线‘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经典项目,在促进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做出了不可忽视的巨大贡献,扎琳娜便是这一倡议的受益者,她用一笔一划的抒写,学习着我们的朗朗诗篇,每逢中秋佳节,她也会写一篇有关月亮的诗句,送到友人手中。”

“这便是扎琳娜信里的月亮。”

“有跨越千里的深厚友情,更有中华五千年优秀文化浸润出来的绵绵诗意。”

“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二个故事,出自最近很火的一位才女,新生代编剧林洛希。提及这个名字,大家都能想到她的满腹诗书,她的温柔共情,和她的笔下灵气,可我相信,不是所有人都知道,她原本可是一位经济学方向的研究生,并且研究的课题就是有关‘一带一路’。”

“从通过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现状,然后得出‘经济增长是和平国家的竞赛’这一结论,到她编剧的电影《充当路灯的月亮》在‘一带一路’国际电影节上展映,她用自身努力,实现了月亮与六便士的兼得。”

“我曾经采访过她,问她此次参展‘一带一路’国际电影节的感受,她很真诚地说了一个我至今都难以忘记的答案,这个答案也是我惯性忽略的一个细节。她当时接受采访时说,她最开始接触到这个课题的时候,还叫‘一带一路’战略,而现在已经改名成了‘一带一路’倡议,从‘一带一路’战略到‘一带一路’倡议,看似只是两个字的转变,可这背后,是一个更相容、更开放、更尊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形象。”

“这是她笔下的月亮。”

“有深入生活、洞察人性的深刻共情,更有中国青年在国际舞台上的勇敢发声。”

“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三个故事的主人公,大家对他的名字可能有点儿陌生,但提及他正在做的事情,大家一定都不陌生,他叫张强,是一位高铁工程师,今年已经高龄,但精神依然矍铄,仍奔波在偏远地区,投身着我国高铁这一基础设施建设的伟大事业。”

“我曾在三年前去采访过他,采访了整整两天一晚,但现在让我去回想那段采访,令我印象最时刻的,不是他的奋斗精神,而是一个小故事,一个我本以为是浪漫实则是心酸的小故事。”

“我还记得,那时,跟拍采访了他一天的工作之后,到了吃晚饭的时间,我们围坐在一起,吃着有荤有素的盒饭,他忽然笑着跟我说,现在跟过去是不一样了,我们小时候,碗里都能看见月亮。”

“我当时没能在一瞬间听懂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只是觉得这个形容可真浪漫,但我不明白,为什么碗里能看到月亮,碗里不都是饭和菜么,跟月亮有什么关系?所以我就问他,这话是什么意思,然后,他就给了我一个至今都记忆犹新的答案。”

“他说,因为那时候条件太苦,米汤里都没几粒米,像清水一样,所以能从碗里看到月亮。”

“我当时听到这句话就一下子怔住了。他用半开玩笑的寥寥几言,将那个年代的物资匮乏、民生贫困诉说得淋漓尽致,可现在,这片土地上,已经鲜少有人要为温饱问题发愁,人民的生活越来越红火,我们的高铁建设也遍布到了以‘一带一路’沿线为代表的更多国家。”

“这是他碗里的月亮。”

“有逐渐富足的人间烟火,亦有翻天覆地的时代变革在个人身上的写实缩影。”

“这便是我今天要讲的故事,上述这三个故事告诉我们,那些我们以为距离我们生活很遥远的变革,从来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间烟火。”

“时代的发展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所以,让我们好好地拥抱这个时代,更重要的,好好地拥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