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人没有,但谁还没个乡下亲戚?
也就是刚出来的时候城里人图个新鲜。
向暖买菜从来不还价,没必要,她不差那一毛两分的,又何必跟这些用汗水换点钱的人讨价还价呢。
“毛豆呢?”
“这个便宜,你给一毛五一斤。”
大姐说的同时就开始扒拉,将一些瘪壳或者有虫眼的丢出去,挑饱满的往秤盘子里装。
五斤半的花生向暖都买了,毛豆买了三斤。
出来的匆忙,忘记这个年代可没有那么多塑料袋,于是花了八毛钱,把还有半成新的菜篮子给买了下来。
一共两块七毛五,向暖给了两块八,那五厘钱就算了。
大姐不肯占便宜,抓了两把毛豆给她,向暖也没推辞。
“回头再来啊。”大姐热情招呼着。
换了个摊位,买了三根黄瓜,又去了供销社买了一个六月就成熟的西瓜。
如今杏花镇三大队的西瓜还在种,不过不再是集体的了,都是大家各种各的,已经形成了种植规模,等到了季节,瓜农们不辞辛苦,为了能多卖点钱,往往是下午三点多就开始摘西瓜,等西瓜摘好,匆匆吃过晚饭,再带上干粮跟水壶,就拉着板车,徒步七十多公里赶到县里,或者一百二十多公里的市里卖西瓜。
一板车能拉个四百多斤,这些板车都是加高过的,就是为了多拉一点。
一般都是两个劳壮力一起,最差的也是中年夫妻档。
成年人不负重的情况下,一个小时能走九到十公里,这些人都是干习惯了农活的,拉着一板车的西瓜,并不太会降低他们的速度,所以每个小时也能走七八公里的路。
一般都是四五家约好一起,车上都有秤跟西瓜刀,倒也不害怕。
后半夜累了,就找个地方靠着板车一窝,睡两三个小时就起来,接着往县里或者市里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