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梨跟绣铺的老板娘聊过,这里面主要的原因就在配色上面。
色彩鲜艳丰富的绣品用到的绣线颜色就多,一种颜色没搭配好,哪怕是在绣品中只占一小点的位置,都会让整幅绣品看起来别扭。
要完成一幅颜色复杂的绣品,需要极高的水平。最开始要有已经完成的成品做教材,或者有填好色的花样做参考,方能慢慢入门,直到最后自己能作出完美的颜色搭配。
而瑜镇姑娘的刺绣手艺都是家传的,母亲会的那几个花样子再传给女儿,几十年也没什么变化。
说白了,瑜镇姑娘们大多跟姜梨一样,做绣活儿只是为了贴补家用。而跟姜梨又有不同的是,她们只有在农闲的那一两个月忙完了其他事情,才能有时间做个一两件儿。或者是在帮家里照顾完生意,做完家务后,一天挤出来个点零散时间做活儿。
把绣活儿卖给绣铺后,父母会给她们两下几文钱当作奖励,剩下的全都充作一家人的生活费用。
姑娘们谁也不是正经的绣娘,辛苦半天落在自己手里的也就几文钱,自然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思去研究什么新花样。
而姜梨跟她们不同。她家没有地,也没有生意和牲畜要照顾。家中没有弟妹,只要顾好自己和姜夫子的一日三餐就够,剩下了大把的时间。
同样是又费眼又费力的做绣活儿,为啥她要做其他人都会的便宜不值钱的?花了差不多的时间和精力,她当然选择做收益高的。
原主是跟姜夫子学过作画的,不过技艺却称不上高超。连画了几幅花样姜梨都不甚满意,一直画到姜夫子书院散学回到家,姜梨才发现自己把做饭这件事情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