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哥哥每人一百两,柴娥英和李玉竹最有钱,她们各出了三百两。

置办物品的钱,则是庐陵王夫妇出的,没让二郡主花钱。

骡子还没有买到,李兴茂正在几个村里寻着健壮的骡子。

二十两银子一匹,如今的李家完全买得起。

马车用李兴安的大黑马。

陪嫁人员已到位。

四季衣裳也不是问题,冬季的大氅披风等,庐陵王妃早让李兴茂给二郡主买了两身,柴娥英送了一件,县令夫人也送了一件,其他季节的衣裳,已请了乡里手艺好的几个绣娘正在赶工。

庐陵王妃发现,虽然这些绣娘都是村里人,也没怎么去县城,但她们的手艺却不粗糙,更有几个,绣出的绣品比得上京城的绣娘。

这些上了年纪的妇人,做了几十年的绣活,技艺早已炉火纯青。

她们之所以一直在村里住着,不靠绣技外出谋生,是因为不想离家,不想离开这个熟悉的地方。

她们做的绣品针脚齐整,裁剪的布料没有一处不合身,除了花式老旧外,但这不是问题,庐陵王妃让大郡主画了几个流行的衣裳样稿,她们一看就会,照着缝制起来。

刚刚缝制好的四套春衫和四套夏衫,竟比二郡主在王府穿的还要精美合身,另外的四套秋衫和冬装也马上快完工了。

鞋子更不是问题,二郡主脚小,能随时买到合脚的鞋子。

娄大娘子听着庐陵王妃一样一样说着,暗暗心惊,这李家,居然给女儿这么多的陪嫁!

跟其他几个弟妹的陪嫁差不多嘛!

她们还想将李家女儿比下去呢,看来没戏了。

“原来李太太已经准备好了,那我便放心了。”她微微笑了笑,“对了,宴席要备多少桌,会请哪里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