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元修说道,“乡里集市附近有个村里的夫子,收钱一月一千文。”
李玉竹明白了,这八百文不算多。
穆元修又补充说道,“宋夫子定的价钱,还是四十年前的价格,至今没变。”
古时不遇战乱的话,物价没什么变化。
赵国国内多年没有征战,南方人民的生活更是稳定,物价相当稳定,但四十年不涨一文钱,目前收的价钱也比别人低,算是良心价了。
她家如今不缺钱,不需靠庐陵王养一家子,办学堂纯粹是给庐陵王找事做。
因此李玉竹对庐陵王说道,“爹,咱们也按着这数额收费吧。”
庐陵王无可无不可,“我没意见。”
接着,宋夫子又拿出三十二名学生的名录出来,又指着名字说了各学生的特点。
谁爱打架,谁最老实被打了也不说。
谁最聪明,文章说一遍就懂,谁的字写得最好,谁的画画得最好。
谁最啰嗦,一天到尾喋喋不休地说话,讲课时,还拉着别人讲小话。
谁最贪嘴,会偷厨房的吃食。
三十二个孩子的特点,宋夫子全都说得上来。
这让李玉竹很惊讶。
也让庐陵王钦佩着,同时又胆怯着,担心自己做不到宋夫子这一点。
李玉竹看着他,轻咳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