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在江河水中的脚夫们闻此天言,对比身后巨大的龙舟,只觉上天所绘之景象就在眼前,许是见惯了,并未激起他们内心的波澜。

【在出巡方面,隋炀帝杨广可当得上乐此不疲这则成语。

杨广年年出巡,曾三游扬州,两巡塞北,一游河右,三至涿郡,还在长安、洛阳间频繁往还,每次出游都大造离宫。

总而言之,杨广不管南下还是北上,排场都是空气绝后,此时大隋在边陲小国眼中是富裕强大的,除了高句丽以外。

有大臣上奏炀帝,声称以现在国家的威德,经营西域易如反掌,这唤起了他远慕秦皇汉武之功的雄心。

他派人用重金引诱西域诸国来朝,所经州县,送往迎来,靡费动辄以万计。

如果说,对西域的经营,虽耗资极大,但也算互惠互利;那么杨广对高句丽的三次讨伐,则纯粹是穷兵黩武,将大隋王朝拉入覆灭的深渊。

隋炀帝自视过高,竟妄想碰瓷秦皇汉武!

他御驾亲征高句丽出动的隋军主战兵马已经超过一百一十三万,在加上运输粮草物资的民夫,间接参战人数高达五百万之多,可谓是声势浩大。

然,三次都以失败告终。

纵观当时的隋朝状况,表面看起来十分强大,但其实早已外强中干,再加上杨广并没有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很多战术性指挥都是失败又令人无语的骚操作。

令后世最为吐槽的便是延误战机。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杨广却下令,凡是进攻军事行动必须相互通报,不许单独行动,军事进止路线必须汇报,等待命令。

在辽东城即将攻陷时,高句丽军声称请降,隋军将领迫于杨广下的命令,只得先派人汇报请示杨广。

一来一回持续一个多月,等待的时间足令高句丽军喘息并做好防御攻势,借此反击。

杨广此举,简直犯了兵家大忌!

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可见他只是有想法的君王,自身能力却跟不上!

于百姓而言,炀帝为讨伐高句丽,用民不聊生来形容一点都不夸张。

如开洛口至涿郡的永济渠以通漕运;在涿郡营建临朔宫,作为炀帝亲征的指挥所;又在东莱郡督造了 300 艘大海船,船工昼夜立于水中,不敢稍停,自腰以下,无不生蛆,役死者达十之三四。

听听,这是怎样惨无人道的场景。

民众至此连蝼蚁都不配呀!】

杨坚不怒反笑,“哈哈,好一个贤名的晋王!”

只是这笑容令人毛骨悚然。

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