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抵达辽东的时候,太子的传记才写了一个开头。他和父亲之间有太多的事情要记录,短时间内根本写不完。

其实父亲在邯郸的过往,扶苏知道的也不是很清楚。好在他至少比旁人了解许多,写出来的更真实和详细。

以前父亲教导他的时候,就经常拿自己举例子,难免提起幼年的旧事。

不过扶苏的写作重点不是父亲的幼年。

他觉得父亲的传记当然应该多多记载父亲的政绩和他们父子间的相处,所以幼年那些事情他就挑挑拣拣地写了。

若非传记最好完整一些,而且有了铺垫才显得父亲的人生越发精彩,他其实更愿意直接从他和父亲相处写起。

扶苏前世和父亲有很多美好的回忆,虽然这个世界的他幼年没经历过那些,可这也不妨碍他都记录下来。

之前扶苏特意问过史菅,有关父亲的正史记载都写过什么。

史菅回忆了一下,说:

“陛下以往未曾设起居郎,臣也只有重要场合时才会随行记录。”

也就是说,父亲的日常细节一概没有记载。之前的史书写得特别简略,给了扶苏充分的发挥空间。

扶苏决定把前世的过往写下来。

反正这边的史书也没记,他自己写的又不是他编出来的虚假过往。这里缺了好些年的秦王起居录,就用他写的传记填补上吧。

只可惜有少数回忆不能写进去,因为两个世界的发展不同,没法融进来。就算进行过艺术加工,仍然显得格格不入。

史官曾经有幸拜读过其中几段故事。

比如扶苏烧甘泉宫这段。

史官疑惑地问道:

“此事臣怎么不知晓?”

扶苏毫不心虚地扯谎:

“父亲把事情压下去了,怕传出去影响我的名声。”

史官想起故事里涉及的人。

除却赵姬、少府令和侍者之外,就是宗室成员。这是宗室内部的矛盾,约莫当初是关起门来自己商量的,外臣不知道也正常。

扶苏决定回咸阳之后就把前些年的记录都翻出来,对照着写。

能塞进去的就塞进去,不能塞进去的就算了,他可以单独写一份“野史”。总之他和父亲的那些回忆一个都不能落下,现在不记录下来,他怕以后自己会忘记。

史官还想看更多的内容,奈何太子殿下不给他看了。

之前给他看的那点,只是为了测试这个写作手法能不能把人糊弄过去。

如果连史官都能糊弄过去,说明这招偷梁换柱非常成功。后人在看父亲的传记时,绝对猜不到这些都是发生在另一个世界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