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扬州的繁华多亏东晋衣冠南渡。
大秦只怕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了,所以长江流域得靠自己多繁衍一些人口。
人多了,商队就会循着味道过来。不能依靠政治中心转移,就得依靠商业进行发展了。
若是占城稻的寻获顺利,江南等地不愁无法富饶起来。
毕竟北方要种这种南稻恐怕不容易,得经过不断地选育培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城稻估计只能在楚地和巴蜀风靡了。
之前沿着江南运河一路北上,实则距离海岸线一直很近。只不过中间隔着大量土地看不见海,否则也不必开凿运河了,直接沿海行船还方便点。
现在到了淮水,队伍不着急去齐地,就准备先走淮水去看看沿海。
秦朝时期的海岸线和后世时其实不太一样,有不少现在露出海面的区域,那个时候还是海洋。
江苏省的东部海岸就要往里缩很大一段距离,至少三分之一的宽度吧。不仅江苏,渤海的西海湾也是一样。
所以从淮安去往沿海,不需要走太远。隔壁东边的盐城大半就泡在海里,淮安基本可以算沿海了。
秦王政看着海岸边大片的平原,询问当地县令这里的耕作情况。
县令脸色有些为难:
“王上有所不知,这东部沿海虽然良田众多,但夏季常有风雨侵袭。”
这里是台风多发区域,而且因为其他几个台风多发的沿海地区都是百越的领土,就显得这边格外多灾多难。
百越人没事不往海岸跑,一到夏季就会提前缩回内陆。台风对他们来说就是麻烦了点,但是问题不大,反正他们也不在沿海的平原种地。
可是薛郡这边不同,这里人口密集,平原广袤。大家舍不得这里的良田,偏偏夏季时作物还没有收获,经常遭殃。
人多了,田就不够用。有些人去海边种田完全属于不得已,否则谁不想在更安全一点的内陆待着呢。
县令表示,介于种田经常遭灾,所以沿海的良田大家也只能随便种种。大多时候还是靠出海打渔为生,免得田地颗粒无收之后饿死。
秦王听罢十分遗憾:
“如此良田,竟然无法稳定产粮。”
扶苏思索片刻询问道:
“可有作物春种夏收,能赶在夏季暴风雨前收获?”
这样可以避开夏季的风雨,至少有一部分收成。若是可以的话,风雨过去再种点东西,秋季长一茬,到临近冬天收获。
县令不由苦笑:
“这样的作物我们倒也想要,只是哪有那么好的事情呢?”
先秦时期的作物大多还是一年一熟的,一季度就想成熟有点困难。何况薛郡地处长江和淮河之间,气候只是稍微偏热,不如更南边那么事宜作物一年几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