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怎么不算呢?”
放任弟弟们接触权利不去打压,确实是人好。但将闾这把大兄当圣父小白花的语气大可不必,不至于,真不至于。
公子高干咳一声:
“将闾你冷静一点,大兄肯定有他自己的考量。”
将闾就问是什么考量。
在场的其余几个弟妹小声讨论了两句,其中一个妹妹大胆发言:
“我感觉,大兄给他们安排的府衙好像没什么实权?”
阴嫚赞许点头:
“没错,大兄根本就没把他们放到能捞油水的地方去。”
扶苏怎么可能不防着点和他异心的兄弟,真当他是傻白甜呢。
朝中不是只有实权部门的,清水衙门也不少。看着清贵说着好听,其实就是混日子的,但又不能裁撤掉。
比方说管修史书的部门,能有什么好处可以捞?塞钱给史官,让他把自己描写得光明伟岸一点吗?
将闾没忍住:
“噗!二妹妹你不要在这种时候讲笑话!”
二妹妹眨了眨眼:
“但是,但是大兄不就干过让史官把他写得英勇一些的事情吗?”
当初刺客荆轲伏诛的时候,史官在旁边奋笔疾书,她可是听见大兄一本正经地叫史官把他写好点的。
将闾:……大兄原来干过这种事。
学到了。
将闾开始认真思考:
“难道真的可以给史官塞钱改这个?”
公子高打破了他的幻想:
“想多了,大兄又没给史官塞钱。能让史官放弃原则的,只有权势。”
说放弃原则其实也不恰当。
并不是所有史官都讲究秉笔直书,这个主要看个人。私人修史最爱随着自己的性子来,而哪怕是官方修史,有时候也得看君王的意思。
为了记载事实宁死不屈的,几千年来也就那么些人,绝大多数史官还是屈服在君主的命令中了。
秦国就不讲究完全遵照史实。
否则也不会出现昭襄王请赵王击鼓助兴之后,秦国史官直接把它艺术加工成“秦王令赵王鼓瑟”了。
孔子当初撰写《春秋》的时候也认为,记载历史应当有所取舍。对于英明的君主,要多记录他的功绩,回避他的过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