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办法,朱元璋自己不信天命,但是他的出身太低,没有任何家族底蕴,前面朝代的开国皇帝会扒拉族谱认个牛逼祖宗来彰显自己的得位之正,他走的不是这个路子,而是强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谁拳头大谁就当皇帝。】

【如果不出意外,他这条路可以继续走,但是出了小明王这档子事儿,本来光明磊落打下来的天下最后一脚被扣了口黑锅,为了稳固皇位只能换个策略,那就是奉元朝为正统。】

朱元璋的表情比吃了苍蝇还难看,抬手想摔板凳,但是媳妇孩子都在跟前他不好动手,只能喘着粗气忍着。

他接收蒙古降军是一回事儿,奉蒙古人为正统又是一回事儿,这都什么糟心事儿?

【见了地盘都想要这是人之常情,放到现在也是如此,老朱当然不例外,他的目标一直很明确,中原的他要,漠北草原他也要。】

【但是也有句话,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打仗是要钱的,漠北草原那么大的地盘,他哪儿来那么多钱供应军队?只能靠富庶的南方来供应。不是北方不想供,而是蒙古人在北方肆虐近百年已经把那儿霍霍的不成样子,他们想供也供应不起。】

【儒生、也可以说后来的文官集团,他们只想赶紧安定下来好继续和让皇帝和士大夫共天下,并不乐意出钱出力打地盘。看两宋的情况也能看出来,文官集团对领土的在意程度远不如他们自身利益,如果损失到他们自己身上,他们宁肯割城让地,这一点从两宋到明初都没变过。】

【文官集团不赞同老朱的策略,和老朱一起打天下的淮西勋贵也不在意那么多,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底层出身,只在乎自家的荣华富贵,想不了那么长远,小明王活着他们老大就当不了皇帝,当不了皇帝他们就没有从龙之功,所以小明王必须死,也是另一种程度上的“黄袍加身”。】

【淮西勋贵可以说是被背后的儒生给糊弄,也可以说他们本来就有点小心思,双方一拍即合,于是就有了沉船事件。】

朱元璋深吸一口气,决定神仙走后找他的兄弟们好、好、说、说。

先前他还不明白胡惟庸为什么会造反,这下想不明白都不行。

还有他那些兄弟们,黄袍加身的事情能干第一次就有第二次。宋太祖因为黄袍加身,终宋一朝都重文轻武,他这一波“黄袍加身”,不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样子。

反正不可能重文轻武,挨了那么多年的打再重文轻武他怕不是个二傻子。

【洪武三年,朱元璋不顾官员反对实行“诸王靖边”策略,分封藩王镇守边塞,“此九王者,皆塞王也,莫不敷险隘,控要塞,佐以元戎宿将,权崇制命,势匹抚军,肃清沙漠,垒帐相望。”史称九大塞王。】

【朱元璋让塞王采取步步蚕食的方式向漠北推进扩张,打仗花销甚巨,文官集团自然不乐意,但是只要老朱活着他们就没办法,毕竟老朱不是什么软弱的性子,他是开国皇帝,只要他想谁都拦不住。】

【如果不出意外,明初这九大塞王也许真的能完成老朱交给他们的任务,老朱活着的时候老朱能压住大臣,老朱没了太子朱标估摸着也能压住,但是历史没有如果。】

【洪武十年,胡惟庸被李善长推上丞相之位,位居百官之首,随着权势的不断增大逐渐目中无人,擅自决定官员生杀升降,甚至阅天下兵马,准备谋反。】

【胡惟庸勾结权贵染指兵权,某种意义上甚至已经把老朱给架空了,如果老朱不出手,接下来死的很可能是他自己。】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爆发,受株连至死或已死而追夺爵位的开国功臣有一公二十一侯,那一公就是韩国公李善长。此后老朱罢宰相革中书省,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就此废弃,但是这事儿还不算完。】

【洪武十五年,太子朱标嫡长子朱雄英夭折,年仅八岁,两个月后马皇后病逝。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视察陕西回来后不久因风寒病逝,年仅三十八岁,之后老朱才是彻底杀疯了。】

朱元璋搭在膝上的拳头骤然握紧,“标儿没了?”

马秀英抱紧什么都不知道的儿子,“慌什么,人总会死的,我也没了。”

老朱:……

其他地方,死掉的众人头皮发麻,虽然他们都是战场上拼杀出来的不怕死人,但是死的是他们自己是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血流成河啊呜呜呜呜。

看、看在老大没了媳妇儿子的面子上,原谅他?

此时,一直在基层摸爬滚打的胡惟庸骇然抬头,似乎终于知道为什么他的官一直升不上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