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定帝到大都后一通操作猛如虎,说好听点是永绝后患,说难听点是卸磨杀驴,因为他杀铁失等人杀的太过干脆利落,甚至有不少人都猜测南坡之变也有他的手笔。】

【不过up主个人认为应该不存在这种可能,如果泰定帝提前和大都那边商量好杀掉英宗篡位自立,他的登基诏书不会写成那个鬼样子。他身边没有人懂汉语,大都懂汉语的文臣可多的是。】

【当然,不排除他故意这么干来撇清嫌疑的可能,总之就是他登基之后立刻把参与南坡之变的大臣抄家灭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稳定了当时的朝堂局势。】

【泰定帝长期生活在漠北,他不认识汉字,甚至可能连汉话都不会说,也没有励精图治的意思,只是把精力全用在守成和□□上,这一点看他起的年号“泰定”就能看出来。】

【但是他任用回回人倒剌沙为丞相,这个倒剌沙贿赂通行卖官鬻狱,提拔了一大批回回人进入朝廷中枢,甚至把蒙古勋贵的风头都给压了下去。】

【他在位的五年时间,各地冰雹、地震、蝗灾、旱灾、水灾等天灾接连发生,百姓的日子过不下去,湖广、云南、四川等地相继爆发起义,虽然没有像元末那样声势浩大,但是已经于是元朝进入多事之秋。】

【五年后,泰定帝在巡幸上都的时候病逝,在位一共五年,享年三十六岁,非常符合元朝皇帝短命的刻板印象。】

【泰定帝是个很复杂的皇帝,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且相差特别大。】

【觉得他好的说他在位期间推行汉法、疏浚漕河、减免赋税,能守祖宗成法,号称治平。】

【觉得他不好的说他除了前朝的弊端和再荒滥的程度上更加有所发展之外,几乎无一善可以称述。这个评价可以说是非常不客气了。】

【作为一个弑君的嫌疑人,他继承皇位的正统性经常被质疑,只蒙古勋贵那边就有两种不同的态度。】

【一波是铁了心的认为皇位应该在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这兄弟俩的后代里找人继承,爱育黎拔力八达之后继位的英宗硕德八剌被谋杀时才二十一岁,他是被臣子杀掉的皇帝,朝中大臣肯定不会从他的后人中选皇位,那么能选的就只有武宗海山的后代。】

【另一波则是认为甘麻剌的后代才是正儿八经的继承人,不管是薛禅汗忽必烈属意的嫡长子继承制还是蒙古旧俗幼子守灶制,海山和爱育黎拔力八达兄弟俩都没有继位的可能,因为他们兄弟俩的老爹答剌麻八剌行二,不是长子也不是幼子,他俩的爹都没有皇位继承权,他们兄弟俩就更不用说了。】

【两波人互相看不顺眼,这也为之后的两都之战埋下了隐患。】

【泰定帝在上都驾崩后,他八岁的儿子皇太子阿剌吉八在权臣倒剌沙的拥立下于上都称帝,是为天顺帝。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倒剌沙,留守大都的将领燕铁木儿趁机发动政变,拥立和世瓎的弟弟、武宗海山的二儿子图帖睦尔称帝,史称元文宗。】

朱元璋幽幽叹气,“一个泰定帝,一个天顺帝,这爷俩真是……唉……”

马秀英扶额,“你还有功夫心疼别人呢?”

【泰定帝继位之后重用回回人掌握大权,同时大量排挤原本武宗仁宗两脉的官员和将领,人家当官当的好好的忽然被排挤自然会感到极度不满。泰定帝诛杀铁失等人是下手太狠,朝中的蒙古勋贵也害怕落得抄家灭族的下场,于是都想找机会换个皇帝,这些人中的代表人物是权臣燕帖木儿。】

【英宗被杀,仁宗一脉不能登基,武宗一脉的后人总可以。在燕帖木儿一行人看来,皇位本来就应该是武宗海山一系所有,只不过泰定帝父子利用政局变化窃取皇位,如今迎立武宗后人是物归原主】

【他们的最佳选择应该是武宗海山的大儿子和世瓎,但是和世瓎这时候在察合台汗国避难,离大都上都都非常遥远,燕帖木儿这时候已经管不了那么多了,只要是武宗的儿子,老大老二都可以。】

【图帖睦尔是武宗海山的儿子,直接威胁到英宗统治的合法性,于是英宗继位后就把他贬到海南晒太阳去了。】

【直到泰定帝继位,图帖睦尔才被接回中原,并被封为怀王,改居于建康,后来又迁到了江陵。】

【先前也提到过一句,集庆府的名字就是这位改的,先封怀王是一重喜庆,后由怀王成为皇帝是二重喜庆,集庆寓意“汇集喜庆”,就是这么个意思。】

【按理说泰定帝对图帖睦尔算是仁至义尽,不光把他从大老远的海岛接回中原,还给他封王赐领地,亲爹当皇帝大部分也就是这样了,更何况泰定帝只是他堂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