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金太子除了拥有东宫装备以外,还和其他诸王皇子一样有自己的封邑和岁赐,除此之外,忽必烈还把蒙哥汗分拨给他的怀孟路五户丝转由真金继承,之后的赏赐也没有断过。从真金太子的封赏来看,如果没有意外,忽必烈百年之后继位的肯定是他。】
【但是意外还是发生了。】
【真金被立为皇太子不只是定民心、固邦本,还是汉家的嫡长子继承制赢过蒙古幼子守灶旧俗的象征,这也就让忽必烈身边的汉臣有了更多的心思,他们试图将忽必烈这个蒙古大汗改造成他们想要的皇帝。】
【忽必烈征战一生,自然能看出身边汉臣的想法,他是依靠汉臣汉将赢了阿里不哥不假,这不代表他身边没有蒙古亲信,汉人的胃口越来越大,再加上后来还出现过几次背叛他的事情,所以忽必烈晚年已经不再重用汉人。】
【皇帝渐渐疏远汉臣,但是真金太子自小跟随汉人学习,对儒家的礼法制度很是信服,为了继续推行汉法,汉臣们只能把希望寄托到自小被儒家思想教育长大的真金太子身上。】
【事情本来进行的很顺利,汉臣们推动真金太子亲政,忽必烈这个当爹的也觉得儿子应该多历练历练,在一方推动一方睁只眼闭只眼的情况下,真金太子在朝中的威望越来越盛。】
【就在这时,御史台中忽然有一位御史封章上言,说忽必烈不应该让南必皇后干政,后宫不得干政,皇上已经老糊涂了,不如禅位给太子,免得晚节不保。】
【御史台的官员看到这份上书后差点没被吓死,赶紧把东西扣下来,但是那个时候再保密已经来不及了,朝中有小人火上浇油故意去忽必烈面前挑拨是非。真金太子知道这事儿后心都凉了,知父莫若子,他是忽必烈的亲儿子,会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对权势有多看重吗?】
【好在忽必烈虽然老迈但是却不失精明,他不想引起朝廷动荡,发过火之后冷静下来让这事儿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心里再窝火也只当什么都没发生过,既没有追究到底是谁上禅位奏章,也没有问责太子。】
【他又不傻,不可能不知道这事儿是有人在陷害太子。】
【从古至今没有几个皇帝乐意禅让,真金太子的继承人之位稳的不能再稳,忽必烈年事已高,经常带兵打仗的人身上少不了病痛,谁都说不准宫里什么时候传出皇帝驾崩的消息,只要能耐着性子等,皇位肯定跑不了。】
【再说了,真金太子自幼接触儒家的仁义孝道,教他的人对仁义孝道有几分真情实感咱们不知道,反正真金太子看上去很是真情实感,他不可能干出忤逆父亲的事情。】
【但是建议皇帝禅位太子的事情就是发生了,因为忽必烈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关于这件事的资料并不多,甚至连真假都不能确定,那个上书的南台御史姓甚名谁更是一点记载都没有,总之就是两个字:离谱!】
【忽必烈刻意压下这件事,被迫卷入其中的真金太子却不能当做什么都没有发生,他好好的当他的太子,大逆不道的罪名凭空而降,他找谁说理去?】
【所谓“南台御史封章案”虎头蛇尾的结束,其中究竟有怎样的勾心斗角咱们无从得知,但是真金太子却为止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当年十二月,真金太子在惊惧交加中病重不治而亡,年仅四十三岁,这位忽必烈悉心栽培的接班人最终没能继承大元江山,重选继承人再次成了大问题。】
朱元璋一拍大腿,“天音之前提到的老朱是朱温没跑了。”
马秀英若有所思的点点头,“的确挺像。”
朱温,就是灭唐的那个朱温,他早年追随黄巢造反起义,后来降唐镇压黄巢,拿下河朔三镇后逐渐掌控朝廷,杀昭宗废哀帝,建立梁朝改元开平定都汴州。
这个老朱儿子义子一大堆,长子朱友裕自幼善于骑射,长大后跟随朱温征战,骁勇善战宽厚待人,甚得兵士之心,但是却间接的死在了朱温手中。
朱温任宣武节度使镇守汴梁时讨伐徐州,有个叫朱瑾的将领带着兖、郓一带的士兵百姓给他捣乱,朱温气的不行,于是派朱友裕率兵打回去。
朱友裕有勇有谋一战告捷,打的朱瑾只剩下几个残兵败将仓皇逃跑,不过他觉得当时的重点在攻打徐州而不是和朱瑾死磕,于是朱瑾跑的时候他就没追。
这边姓朱那边也姓朱,这么一想姓朱的名人还挺多。
朱温儿子们之间关系并不和睦,时任都虞候的义子朱友恭认为朱友裕这样做必有他图,于是写信去朱温那边挑拨离间,朱温也害怕这个文武双全的儿子造反,于是就下令让别的将领取代朱友裕统帅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