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何罪之有?”嬴政笑着说,“不过是给昌平君找点事做罢了,他做什么当然是先生决定就行了。”
“多谢王上。”顾衍行礼,然后将自己昨天的思考说了出来,“王上,昨日昌平君与臣言农部之事,臣觉得应当在灾民修路的同时,同步建设邮递站。”
“邮递站?”
“昌平君说如不是军队急报,消息传递速度非常慢。往往一件事从咸阳到岐山都需要一年半载,更何况如今我大秦领土越发大,消息的传递速度也就越慢了。而百姓并不能直接收到王令,只能道听途说,可是如此长的时间和距离,没有人能保证消息到了百姓耳朵里就是王上之言。”
嬴政想了想,“有心人会利用这样的机会,误导百姓,使他们对寡人生怨。”这些都是前世他想过的,说起来很顺畅,“所以先生想要借此机会,彻底打通时政的传递渠道,将信息的根源把把握在朝堂的手里。”小的时候,顾衍就已经建议过昭襄王将秦国的优点、被秦国统治的好处印在识字本的后面,让吕不韦卖到各国去。如今,顾衍是想通过专门的消息发布渠道,来博得国内人对秦王的信任。
寡人这位先生啊,早在十年前就开始为稳定国家做准备了。嬴政在心里愉快的想。
不过以他对顾衍的了解,他不会单单为了一个传递消息就提出这么一个执行起来万分复杂的计划来游说他。所以,嬴政笑着对顾衍说,“先生还想用这邮递站来做什么?可以一起说来。”
如今是十里一亭,十亭一乡,差不多两千户为一乡。顾衍打算一乡设一个邮递站,然后让亭佐(1)每月到乡邮递站取一次包裹信件,然后在固定的时间让百姓自取。这个服务主要是提供给在外服兵役的人员和他们的家人。更重要的是,可以用更快的速度将中央下达给地方的命令传到百姓耳朵里。
虽然现在秦队也有专门的斥候来送信,但毕竟不方便。顾衍是想将这种还非常原始的邮递方式变得更专业化。
他将自己的打算告诉了嬴政,嬴政想了想,“不需要单独建邮递站,只需要层层下发命令即可。也不用单独安排人手,毕竟现在除了外出为官和服徭役的,基本是人对寄信有需求让战士们与家人通信,还能安抚情绪”
“准了。”
思前想后,嬴政答应了顾衍的提案,但是他补充道,“凡是信中所言,寡人会命县尉(2)抽查,以防万一。”他曾经从顾衍那里学的概率和抽样终于派上了用场,嬴政自信的看向顾衍。
“是,王上思虑周全。”顾衍是看不到嬴政神情的,没有理解到他炫耀的点。
作者有话要说:(1)亭佐:秦、汉亭长的副职,助亭长办事。
(2)县尉:负责县级的治安,守备工作。
这两个都是基层官员。
感谢在2022-01-2021:01:28~2022-01-2121:48:00期间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哦~
感谢灌溉营养液的小天使:婺江初1瓶;
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我会继续努力的!
第55章
当然,顾衍小小的不解风情没有影响嬴政对通信邮递站建设的热情。他是一个决定要去做一件事时,就会立刻在脑海中形成需要做什么就能达成目的的人。一条条需要打通的关节,一道道王令被下发到各个郡县乡。
因为王令涉及到行政单位过于细碎,所以原本应该只能被县令,甚至郡守阅读的命令也同步给了乡中三老(1),亭长们也几乎是第二天就接到了从乡抄写下来的王令。
这一举动在整个秦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讨论。
关于王令和议政,在秦国是有非常明确地要求的。要求明确,不代表禁止。但是下到百姓,上到官员,对于议政都每场谨慎。
此时在各国流行的刑法是,亏令者死,益(异)令者死,不行令者死,留令者死,不从令者死(2)。在这方面,秦国是比较温和的,秦律里多次强调,‘废令,耐为侯。’就是强制进入军队成为斥候。
而对于百姓妄论朝政,六国也有尽诛的传统,秦国是偶语者弃市。
久而久之,就很少有人会对王上的政令有任何讨论了。虽然法律不禁止,但没有人知道‘妄议’的界限在哪里,大家受教育水平又不太高,害怕自己说出不好的话来,于是都保持沉默。
但这此不同,王上下达了要建立邮递站的命令,这道命令甚至被亭长们传抄然后发布到各个里。王令后还附有当朝丞相的解释,要求务必为辖区内所有百姓详细解释王令含义,并且形成常例。
这样的命令被三老们执行成了有限度的放松言论管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