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年年底,首都通过了改革开放搞经济的政策,市场经济越发的活跃。
79 年,谢俞联合县家具厂,以单位的名义正式在市区租赁了一个宽敞的门面,竹家具以及玉凉席正式在市区门面上市,这一年他们的玉凉席在市区卖到断货。
竹编厂的成功受到公社和县里的重视,县领导下了命令,一定要好好管理扶持竹编厂,让竹编厂成为县品牌工厂。
于是公社多次找大队长和谢俞谈话谈判,最后经过大半年的谈判和斗争,谢俞为牛头村集体保住了竹编厂,不过相应的,他们也必须要答应公社将竹编厂搬到镇上,而后扩大生产,面向整个公社招工。
不过这对于谢俞他们来说也不是没有好处,首先搬出来之后,公社要划给他们一大块土地,这块土地以后就是竹编厂的财产了。
其次便是政府政策的支持以及银行的贷款。
竹编厂现在生产玉凉席的产能已经得到了最高峰值,想要扩大生产,他们就必须要扩大规模,同时还要引进相应的机械。
人工的效率跟机械相比,到底还是差了很多。
这不吴庆民就是机械厂的吗谢俞就通过吴庆民跟机械厂打上了关系,向他们定制机器。
谢俞向机械厂定制了两台大型的电锯,两台专门切割和钻孔的机器,还有高温碳化炉。
电锯好说,谢俞说了要求,机械厂很快就制造出来了,但是将竹子切割成固定规格的竹片还要打孔的机器,这难度可就大了。
谢俞不得不撸起袖子,用自己“自学”来的机械知识,来跟机械厂的技术大拿们讨论,最终耗费一个月,才终于讨论出了设计图纸,而后耗费了三个月,才终于将这两台机器给造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