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其实觉得自己儿子的想法一点都没有问题,不就是几个国士吗?又不参与国家政事,陈明亮竟然上升到动摇国本的高度。
既然儿子这么坚持,他当阿玛的只好支持了。
保成换下太子蟒服过来找他哥,随后又陪着他哥去换了衣服,两人才跑着去皇家书院上学。
正好卡在第二节课的大课间,学院里的小路上操场上到处都是人,御门听政上关于国士院的议论,这时候已经传到学生们的耳朵里。
因为他们现在每天还有一节账房先生教授的会计课,又都是未出仕的年轻人,对于国士院的设立没有前朝大臣们那样的反感。
比如黄义,他就觉得辰儿只是本人喜欢机巧,才会想给匠人争取地位。
他还担心苏辰被那些大臣欺负了,找来表示可以去跟大伯说一声,叫大伯帮忙在读书人中说几句话。
苏辰同意他的这个提议,又让黄义放心,争取大臣们的意见也就是通知一下,现在可不是民主的现代社会,现代是封建社会。
一言堂,比比皆是。
读书人不是最讲仁义道德吗?唐朝的时候那李隆基想扒灰,还不是身边的人忖度着上位者的喜好给办的?
去道观换个身份的杨玉环就不是杨玉环了,她就遮头遮面不露脸了吗?
没有啊。
全天下的人都知道李隆基找的是他儿媳妇,那些自诩仁义礼智信的读书人们,可有一个站出来批评皇帝:你这个是有违公序良俗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