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感觉吐蕃也没能力改变这种自然运转的道理,但不管怎么样,这么重要的地方,还是掌控在自己手上比较好啊!

【降水,正是因为地形、季风与洋流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而决定的。】

【有个很有意思的巧合,那就是在华夏,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分界线恰好和400毫米的等降水线是有一定重合的。】

【长城的走向与这条线也恰好大部分重合。】华夏400毫米的降水线起于东北大兴安岭的西坡。

它在地图上斜斜的一直穿过松花江、西辽河、燕山山脉和黄河河套地区、长江上游等地,最终到达了雅鲁藏布江河谷。

将现在华夏的地图一分

为二。

而长城,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修建,一直到明朝还在修建。

上千年的工程,修修补补,每个朝代也都有每个朝代的想法和不同的外敌。但将它标注在地图上,竟然与400毫米的降水线大致吻合。【降水线的东南一侧是湿润的季风气候,适合种庄稼。生活在这里的人自然而然就选择了以种植

为生,逐渐的就形成了农耕文明。】

【而降水线的西北一侧,不受季风的影响,降水量也少,那就只能养一些牛羊,靠着游牧的方式来生存,于是就形成了游牧文明。】

长城的东南侧,就是中原王朝的腹地。

从南到北,小麦、水稻、大豆、桑树、蔬果等等,不计其数。膏粱肥庾,气候温润,锦绣成堆。

而长城的西北侧,则向来盘踞着各种中原王朝的外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