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李时珍垂头丧气的从府衙放榜的地方离开。

新的举人名单里依然没有他的名字。

他和同窗饮酒消愁:“可能读书出仕这条路就是不适合我吧。”

刚回到老家,李时珍因为心情的波动和受了风寒,一下子就病倒了,在床上足足躺了一个多月,消瘦非常。

父亲,我觉得我不是读书的这块料。”病床上,李时珍拉着父亲的手,诚恳的道:“我也不想再参加科举了。我自幼就跟着你在外面行医救人,不如,您就传授我真正的

医术吧,我也想成为悬壶济世的大夫。

李父叹了一声,看着瘦到脱相的儿子,最终还是点了点头。【这是李时珍的不幸,但却是中医学的大幸。】

三国。

当过郡守后发现自己实在不适合的张仲景深有同感:“有的人适合出仕,有的人适合行医,不必强求。

说实话,回首他的郡守生涯,对民生有所建树吗?

好像也没有。

现在的他深深觉得,那些年的时光如果能用来研究医术就好了。可惜悔悟太迟。

西晋。

皇甫谧也在点头:“当个郡守也就只能救一郡之人,当个名医却能救天下人。”所以他几次拒绝皇帝的征召有错吗?

没有!

只有嬴政和刘彻,还有他们的官员们,正在补充自己的科举知识。果然是考试,而且似乎不限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