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穿藏蓝色棉袄的农民在浇完水之后,打开自
己随身携带的本子。
本子上写着《北京地区小麦生产技术管理历程表》。
他翻到最新的一页,在第一次浇水的表格里打了一个勾。
点亮了灯光的楼房里,桌上摆了好几道菜,这可是这个年代难能见到的景象,也只有今天才如此特殊。
你爸怎么还没回?今天可是除夕。
一家人等了许久后,依然不见男主人的身影。
“我去找找去。”年轻的男生出了门,熟门熟路的去了样板田,最后果然在田里面发现了自己父亲的身影。
“我刚带着学生给麦子浇完水。”戴着眼镜的男人呵呵笑道,一拍脑袋: “我还真忘了,今天是除夕夜啊。”
【这场大会战历时三年,三年后,首都百万亩小麦的亩产真的增加到了三百斤!】
【于是,在全国范围内,首都又成了更大的样板。】
几张陈旧的手稿出现在天幕上。
手稿里这样写着: 1949年,首都市小麦不到百万亩,亩产只有62斤;1962年,首都市小麦亩产124斤;1965年,首都市小麦亩产226斤,百万亩水浇地实现小麦亩产300斤目标……1
从亩产62斤到124斤,用了13年,而从124斤到226斤,仅仅用了3年!
亩产300斤也成为了报纸的头条,飞向了祖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