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心情大好,正好终军提议说大汉可以以年号来纪年,他便让人把这件事情拿下去讨论。
最终众朝臣决定以历年的祥瑞追订年号。
刘彻登基后的第一阶段叫“建元元年”。
随后是“元光元年”,因为这一年观测到了奇异的天光;随后是元朔元年,原因是这一年的朔旦与冬至重叠了;再往后则是元狩元年,这一年刘彻猎取到一头独角瑞兽。
至于现在该用什么年号,依然是投刘彻所好决定下来的:去年有人挖出宝鼎献给朝廷,所以从去年起就由元狩改为元鼎元年!
而今年自然就是元鼎二年了。
刘彻看了朝臣讨论出来的年号,只觉非常满意,当即决定把这套叫法颁行天下。
也正是这一年起,开始了以皇帝年号纪年的历史。
霍善收到这道诏令的时候,正在府衙挖坑种玉米。
陪着一起挖坑的还有江夏郡底下十几个县令,他们现在干起活来已经很熟练了,而且甘之如饴。
跟着霍善干点小活,得到的是大政绩,是保送晋升的康庄大道,这都是前辈们留给他们的谆谆教诲。
没错,三年之期一到,前头那批县令都已经飞升了,甭管升的是什么职位,反正全升官了,无一例外。
对于自己的后继者,这些离开原来岗位的前任县令们便喝着饯别酒,边给他们传授经验:听朝阳侯的话,跟朝阳侯的脚步走,绝对不会走错路。
要是你能开动脑筋出点新鲜主意,或者挖掘本地特殊人才,那可千万不要藏着掖着,你直达天听的机会来咯。
知道我是怎么被调任去长安的吗?就是因为我出的主意让朝阳侯写进了奏本里!
人家朝阳侯主打一个你有功劳我就上报,从来都不干贪昧别人功劳的事——毕竟人家自己的功劳也赏都赏不完,总不能弄个不满十岁的丞相出来吧。
那可就太离谱了。
得了这些前辈们口口相传的江夏县令守则,新来的县令来到府衙后都自发地参与劳动,先帮霍善把活干完再汇报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