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6页

百姓争相传唱,是器械局百工总长时大人兴修水利,发明的新式农具给了大家丰收的希望。

不知是青州丰收的消息传到了京城, 还是皇帝一直注意着这个边陲重镇,这年初冬,青州开始降第一场大雪的时候, 京城来了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着青州府器械局百工总长时昭于来年春携家眷回京述职, 动身前交付公事。钦此。”

“时昭接旨,谢皇上隆恩。”时昭接过圣旨, 起身问道, “公公, 借问一下,为何皇上让时某进京述职,要携带家眷,交付公事呢?”

“咱家在此先恭喜时大人了。”传旨的太监微微一笑,“皇上的旨意很明白,时大人照做便是。”

时昭欲言又止,最后还是躬身道:“多谢公公。”

“告辞。”传旨太监一甩佛尘离去。

传旨的太监走后,艾叶上前轻声问道:“夫君,可有何不妥?”

傅疏影也站在一旁颇有些不解地问:“我儿,皇上为何下了这样一道圣旨?你进京述职,皇上为何要你带上家眷?”

时昭仔细想过,自己在青州府器械局任上这几年,不敢贪功,但于国于民,都是有所建树的。再听今日传旨太监的话,想来是要升迁调任了。

他如今已是一州府百工总长,在地方已经升无可再升,怕是会调任京城了。时昭想,可能他在青州府的任上,也就这最后几月了。

“并无不妥。”时昭回应着家人的关切,“只是今年这个春节,恐怕是我们一家在青州府的最后一个春节了。”

“啊?”傅疏影着急道,“这是为何?”

丈夫冤死在此,但他与丈夫也是在这里喜结连理,有了他们之间唯一的血脉。青州于她,有着比丈夫老家水城还要深厚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