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县令大方地允许了, 只是令三娘务必选身家清白、品行端正的,断不能叫人拿住话柄。
很多事不是不能特事特办,可你既然做了特殊的那一个,就得考虑到旁人有可能盯着你攀咬。
所以你得比旁人更小心几分。
崔县令也是把三娘当自家晚辈看待,才忍不住多叮咛了几句。
三娘谢道:“我会谨慎选人的。”
名额到手,三娘便给郑莹分了一个。她家中没有旁的兄弟, 不过族中总有几家是帮衬过她们母女两的,便帮一个上进知礼的族兄免了役, 好叫他能专心读书应试。
那些从前欺负她们孤儿寡母的堂兄弟都懊悔不已,想说她帮着旁支不帮自己, 又怕她在县尉面前告状,只得恨恨地把这事忍下了。
算下来郑莹母亲也算是“兵嫂”之列,她爹一直没有消息,是生是死都不晓得。
郑莹母亲年纪也不算大,才三十多岁,郑莹游说她去采薇学堂读书,她本不愿去,说是许久没与人往来了,怕生。
这也是许多人的想法,都三四十岁了,半辈子都过去了,还读什么书、识什么字?
别说三十岁以上了,便是二十岁以上也觉得晚了。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不识字,还不是一样好好地过日子?
还是三娘给她说,就是因为许久没和人往来了,才要出来走动走动。
眼看郑莹都过了要被县里安排相看的年纪了,当娘的不出来多认识些人,如何知道各家儿郎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