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氏自然能看得出崔英的心思,且她也想单独与崔英说会儿话。是以宴席一散,她便帮着崔英拒绝了那些想与她套近乎的各房夫人姑娘,带着她回了淮柳阁。

不过那厢裴君慎似乎很擅长应对这样的场合,崔英临走前无意间瞧了一眼男客那边的动静,就见他正与一位伯娘都眼生的中年男子相谈甚欢。

直到回到淮柳阁好一会儿,王氏才忽地恍悟道:“英儿,伯娘记起来了,那是你与瑾儿的三堂兄,名唤崔琅,他的曾祖乃是崔嵩明祖父的庶兄。”

也就是说“崔英”崔瑾与那人有共同的曾曾祖父。

这关系说远不远,但说亲近也谈不上多亲近。

若在后世,到他们年轻这一代很有可能已经断了联系。

崔英便没有多问,只与王氏寒暄了两句,得知此人之前十年一直在蜀地做县令,近日才刚刚被调任至大理寺做主簿后便主动止了话头,与王氏聊起长安近况:“伯娘,清康坊难民如今可有妥善安置之法?”

那些难民多是从宛城而来,今年宛城先是遭遇干旱,好不容容易熬过旱季竟又遇上洪涝,百姓们田地房屋尽毁,这才不得不逃难至长安求生。

提起此事,王氏既怒又喜,不由握住崔英的手问道:“此事裴二郎没告诉你吗?”

崔英闻言疑惑眨了眨眼:“他?他告诉我什么?”

王氏见状便知裴君慎当真半字未提,一边更加满意这孩子的为人一边屏退了身边伺候的人。

待偏厅中只剩她们二人,她才悄声向崔英第解释道:“当初难民一到长安,圣上便将安置难民的差事交给了户部李尚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