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倒是朕小瞧了他们。”

文法酷吏,兴利之臣,固然是开拓四夷的利刃,但锋芒太甚,居然还有这样弑主的才智!

他失算了,他失算了,他居然失算了!

【正因如此,我们才会看到史书中怪异的记载。江充等意欲构陷太子,但在缴获了所谓巫蛊的“木人”、“帛书”时,他的反应居然不是快刀斩乱麻的迅速奏报,而是宣扬“太子无道”、“将反”,仿佛生怕握有重权的太子没有反意。而等到太子真被逼反,环绕在甘泉宫的文法酷吏乃至宦官们立刻形成了强硬的团体,一致向皇帝封锁消息。尽管皇帝本人将信将疑,但环顾左右,居然看不到一个为太子说话的声音,甚至连派出探查的使节与宦官都半路折返,直接声称“太子已反”!

到了这个地步,用简单的争权夺利乃至争储已经很难解释了。如若真有某位皇子的母家有这样勾结内外隔绝皇帝音讯的本事,那恐怕图谋的也不该是太子,而该直接解决皇权。汉武帝是英明而睿察的君主,能被他选在身侧侍奉疾病的大臣必定分属于不同的势力,犬牙交错,彼此制衡,最大限度维护皇帝的威严。理论上他们绝无联合的可能

而现在,理论上绝无可能的联合出现了。各门各派的大臣摒弃了所有的利益之见,决绝的切断了皇帝与太子的联系,联手推动了帝国最后也是最大的一场惊天巨变。

换言之,这不是在争夺什么利益,这是数十年来被皇帝震慑、恐吓、逼迫,乃至走投无路的大臣,给至尊父子最强也是最惨痛的打击。

被pua得实在太久,压榨得实在太多,那兔子也是会蹬鹰的。

某种意义上说,巫蛊之祸虽然冠之以巫蛊,但巫术不过只是引发皇帝疑心与迷信的火苗而已。考虑到大臣们的恐慌与愤怒已经像薪柴一样累积如山,即使没有这小小的火苗,又能改变什么呢?究其本质而言,矛盾的根源都不在于太子,而在皇帝皇帝为宝贝儿子规划出了宏伟而灿烂的新时代,但在新时代中没有位置的那些人,终于以自己的血与愤恨发动了最为惨烈的报复。

这种报复甚至是无法避免的,只要皇帝还坚持要为汉家“草创制度”,坚持要变法革新,那么历史车轮滚滚而前,就必将会碾过无数旧时代的遗老。遗老或许落后或许反动或许不合时宜,但他们的骨头被历史所碾碎的时候,流出来的也是红色的血。

血的债务同样要以血来支付代价,拖欠得愈久,利息便愈为沉重;即使皇帝伟大如皇帝,在兜兜转转数十年之后,也终究要面对这笔债务。

历史书上有句相当著名的话,叫“变法无不以流血始”,这话说得已经足够残酷,但却还有些欲说还休的朦胧当提及流血时,你以为流的只是矢志变法的仁人志士,或者守旧愚昧的残党的血么?

不,不,现实比这残酷得多。古人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但变革却注定是激烈、凶狠、冷酷的,变法者既然要改革一切,就绝不可能文质彬彬,从容不迫。他驾驭的是某种凶暴、残忍、无可思议的力量,当这力量横行天下的时候,被破坏的不仅仅是腐朽与反动,往往还有无辜卷入的外来者、坐观岸上的路人,乃至于乃至于变法的同路人,一路与你同心同德,却最终只能反目成仇的盟友,割席绝交的至亲。

而这些怨恨、冲突、矛盾,是终究有一天,要尽数偿还的。

变革当然是伟大的。但这种力量太强大,太可怕,也太难控制了。大概有惩于此,古人才说“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当开启变革之时,也同样开启了潘多拉的魔盒。变法开始的那一刻起,变法者便已经是茕茕独行,每一步都深陷血泊之中。而这血泊日积月累,终将翻山倒海,淹没一切敢于变革的妄人,并留下永恒的印记看哪,这就是变法的代价!

武皇帝晚年的遭遇,与其说是巫蛊的祸乱,倒不如说是变法者惨淡的先声。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风雪中;但为众人开辟新路的狂徒,却往往死无葬身之地商鞅如是;吴起如是;张居正如是;甚至皇帝高高在上的皇帝,亦然如是。

“变法无不以流血始”。现在,该轮到尊贵的天子,献上他长子淋漓的鲜血了。

不过,有时候说来也很有意思。对于某些矢志变法的人而言,恐怕宁愿血污满身,死无葬生之地,也不愿意斗鸡走马,在灰败与失望中度过余生吧?

我说得对么,拗相公?】

第48章 视频片段 心志

皇帝面无表情,冷冷的凝视着天幕。

毕竟是大风大浪里走过来的皇帝,在最初听闻噩耗的愤怒震动之后,天子依然迅速收摄住了心神,稍稍恢复了理智。但正因为恢复了理智,在听到天幕抑扬顿挫科普重臣们团结一致反击天子的壮举时,他才渐渐觉查出某种凉意。

是的,并非被背叛与欺瞒的耻辱愤恨,而是油然生出的凉意。

刘彻绝非自命不凡的昏暴君主,他久谙人心,当然知道忠诚绝非天经地义的品质,而往往是以利益捆绑的联系;正因如此,他厚赏重臣从不吝惜,真正是解衣衣之推食食之,天下珍宝,吾与贤人共之。

但因利而聚,利尽而散;一旦皇帝无法再给予重臣们新的利益,甚至皇权的交接必然将会碾过他们的尸体,那官吏们的抉择,还难以猜测么?

皇帝是聪明绝顶的人物,但正因为聪明绝顶,他才在顿挫之间骤然领悟这是君臣间绝不可调和的矛盾,已经不是任何权术心计可以敷衍;即使自己真在晚年保持了理智,避免这所谓的“巫蛊之祸”,恐怕挣扎求生的近臣也会炮制出当年赵高与李斯矫诏杀扶苏的举措。

如若真发生这样不忍言的事,天下必将有难以预测的动荡;为千秋万代计,为太子计,倒不如

天子的神色僵冷如铁,刹那间眼眸中掠过了一丝锐利而冰冷的寒光。这样的杀机盈目,毫不遮掩,隐约已经是流血千里的预兆;如若熟悉至尊秉性的公孙弘、张汤等在前,恐怕早已吓得瘫软无骨,言语不能。

但皇帝环视空空荡荡的太庙,终究只能轻轻叹一口气,酝酿的杀气消隐无踪。

当然,这绝非什么慈悲为怀的怜悯,而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即使皇帝真狠下心在临终前清理掉不安分的重臣,他又该用谁来当这把刀呢?

为皇帝做利刃的官吏,难道就不会同样有自保的渴望,在紧要关口倒戈一击么?

至尊的天子一言不发,缓缓盘坐于地,仰视上方光辉灿烂的天幕。

【所以,历史滑稽往往就滑稽在这里。皇帝试图安邦定国的努力,反而为整个王朝招致了最为惨痛的祸患。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残党反戈一击,终于将高高在上的皇室拖入了血泊中,让尊贵的天家父子品尝到了数十年来大臣们临渊履薄、战战兢兢不可终日的惶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