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九清虽然习惯于凡事以沈卿的想法优先,只是在正事上,他向来公正,有一句说一句,不会因为这是沈卿想做的事情,就盲目地支持。
而他的意见,往往也是十分有用的。
沈卿点了点头,道:“我以后确实有让女子参加科举入朝为官的想法,但如今天下未定,我们还需要争取民心,不宜与天下士人为敌,所以短时间内,我不会推出这个条例。
但你说得也对,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和舆论环境,只怕没有多少人家愿意送自己的女儿进书院念书。
舆论造势不算难,只要联合锡州本地的世家大族,得到他们的支持,看到连世家大族都愿意送自己的女儿进书院念书,其他百姓定然也会有些想法。”
只是要争取锡州本地世家大族的支持,必定也是费心费力的一件事就是了。
俞九清看向沈卿,道:“那让女子进书院念书的理由呢?”
大多数人都是为了利益而行动的,没有利益的事情,鲜少有人会去做,特别是一些生活本就不算特别宽裕的百姓。
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家庭除去日常所需,余下的钱只能送一个孩子去念书,那他们首先的考虑定然是送男孩,如果一个家庭不止一个男孩,便会按照年龄或者孩子的天赋,选择送去念书的孩子。
女子在这个过程中,总是被最早淘汰的一个,因为女子读书无用的想法已是根深蒂固。
因此对于舆论环境来说,让他们有一个强烈的理由送自己家的女儿进书院念书,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有足够的利益,即使一个家庭的余钱只能供一个孩子念书,他们在给了儿子机会的同时,也未尝不会愿意省吃俭用送家里的女儿念书。
甚至可能会有一些家庭,优先送女儿念书,这单纯是看这件事的利益够不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