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出题对?于原本文章内容有所截断,但对?于对?论语倒背如流的人来说,都明白这道题是出自《里仁》篇。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孔子与曾子的谈话中,孔子提及自己的学问中有两?个字贯穿其?中,孔子不明说,但曾子明白,在同门询问时,道出了答案:忠与恕。
由于忠与恕原本就是孔子的核心思想,在论语中出现过许多?次,答起来反倒是不好答。
宁颂想了想,才定了论。
所谓“忠”,孔子在《雍也》篇中论述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所谓“恕”,《卫灵公》篇也有答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因此,在正?式开考之后,宁颂在草稿纸上写道:“夫子之至道,曰忠与恕。中心为忠,如心为恕,以及及物,仁也;推己及物,恕也……”
洋洋洒洒三百字,意犹未尽。
若不是考试规定只能答三百字,宁颂恐怕能够答更多?。
答完了第一题,宁颂紧接着看第二题。
“博厚,所以载物也。”
毫无疑问,这是一道出自于《中庸》的题目,考题给了一句,整句除了考题那一句之外,还有“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这几句看似在说博厚、高?明、悠久,但实际上原文是讲“诚”。
所谓“诚者,自诚也”。
后世中,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即认为《中庸》是在反复叮咛教?人做事的道理。
《中庸》中,也将“诚”这一品质反复讨论,宁颂想了想,也从“真?诚”作为切入点:诚者,择善而固执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