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反应,是考官竟然偷懒。
哪怕是乡试这么重?要的考试,考官们仍然存在着?向前借鉴的取巧行为。
不?过对于这一点,宁颂的看法有所不?同。
曾经他读书时帮导师给本科生出过题目,当时他的想法也是看看往年的题目,而不?是自己找题。
实在是前者的做法既省事,又?不?容易出格。将之?前的题目改一改、糅合一下,便是一套再好?不?过的题目。
何况,四书统共就那么几本,加上前朝的几百年间,读书人们早就读的滚瓜烂熟。
适合出题的内容,确实是只有那么有限的一小?部分。
第?二个反应嘛,就是人固有的偷懒之?心了。
若是早知道有这么一个办法,他们就只重?点读出题重?灾区的一部分内容了,何苦如?老黄牛一般,吭哧吭哧地读来背去。
当然,这一点也遭到了宁颂的鄙视。
“万一,我说万一今年大?家运气不?好?,恰好?遇到了冷僻的内容,难道当场不?做题了不?成??”
题答不?上来是小?事,大?不?了再过三年,可若是遇到了认真的考官,对此计较,说不?定?还会被申斥。
若是丢了考试资格,到头来得不?偿失。
“颂哥儿,我们只是说说而已。”被宁颂拧着?眉说了两句,几个抱怨的同窗都不?吭声了。
当时宁颂带着?同窗们统计了考试内容,一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题目的来源,减少焦虑;二就是为了明确复习重?点,提高冲刺阶段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