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不熟悉,回去再抄一遍,明日交上来。”
这已经是?最轻的惩罚了。
林甲二松了一口气,轻松地坐了下来。
周围人见状,无不垂下头,默默地背诵,生怕被郑夫子抽到背课文。
因宁颂而凝滞的舍内气氛总算重新正常了起来。
一堂课结束,郑夫子检查了所有学子的背诵情况。借此,宁颂也大概了解了这些同窗们学习水平。
借用一个?“参差不齐”来讲,那真是?太过于保守。
事实上,整个?班级学生们的水平,从刚开始读《三百千》,到熟读《书》《经》都有,完全是?幼儿园与大学生之间的差距。
可大家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
在私塾里,虽然按照郑墨的说法,根据水平分成了不同的班次,但为了节省人力,一些课程非得一起上不可。
这是?对于人力成本与效率的妥协。
果然,抽查完了课文,郑夫子就分开点名?,开始布置了不同的任务。
或是?读书,或是?习字。
年纪小的,只需要?默读和背诵课文,他派了年长的师兄去教?;
年纪稍微大一些的,需要?他讲课的,被郑夫子召集到了一起。
剩下的几位,神态自带自信,在抽查时也不会被点起的,就是?属于郑夫子看中的“读书种子”。
是?正儿八经要?参加科考的。
这一部分人,也是?属于书舍里的顶尖选手。
那位一开始嘲笑他“考了多次县试还不过”的,就是?这样一位读书种子。
……怪不得郑夫子不直接拒绝,拿了他当借口。
原来是?也要?考虑“师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