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处农业社会,普通人平日的交易只有短短几笔,很轻易地能够用简单的加减法计算铜钱数量已经很是足够。
相比之下,药商前来收购药材,药材数量多,每一种药材价格不同,很是需要一些捷才。
而且,比起算数来说,更重要的一点要求,还是会识字。
“他们这一次坐堂的大夫来不了,只带了几个学徒,药材的情况只带些医书。”
也就是说,除了有学徒的帮助之外,还得算账的人也认识药材。
认识药材的途径,当然是靠着医书和资料。
这也是刘大郎给药商朋友推荐宁颂的原因——如果说,会算数这一点尚且可以另有他人代替,那么识字这一点,就有些无解了。
宁颂听懂了刘大郎的意思,在大雍朝,能够读书识字的,要么是家境良好不缺钱,要么是经济不宽裕但是全家供养专注于读书无法分神。
如他这样读过书,还缺钱的,恐怕短期之内只有他独一份。
何况,他的工钱也便宜。
理解了这份活计是怎么找上门来的,宁颂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在短期之内对方能够找到的最合适的人。
“无论如何,还是谢谢刘大哥能想着我。”
宁颂可不会自大,没有刘大郎推荐,药商也不可能会知道他。
果不其然,当他说完这句话后,刘大郎的神情柔和多了,看向他的目光也多了几分亲近。
“好好准备一下,明天我先带你去见副掌柜。到时候,对方恐怕要考你自己问题。”
言下之意,是希望宁颂能够抓住机会。
“好。”
当晚,宁颂在送走刘大郎后,挑灯拿出了原主过往的书籍,从中找到了一本算学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