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尔海森曾经研究过赤王时期的文字,这当然不是知论派的课程,仅仅是出于自发的兴趣和对“毕业前至少应该掌握二十门语言”的践行。

哪怕放眼整个室罗婆耽,对于赤王文化的研究也可以算得上相当之少。

教令院上下默契地保持了对赤王文化的冷落和不屑一顾,哪怕有研究,也仅仅局限于在技术层面上的拆解和重构,而对那掩映在黄沙的厚重历史视而不见。

知论派有关赤王时期文字的探讨寥寥无几,偶尔有几篇论文,也是洋洋洒洒长篇大论的注水之作。

幸好艾尔海森并没有因为这门学科过于荒芜而产生过放弃的想法,事实上,他完全遵循自己的兴趣,在这方面进行了极具开拓性的研究,也获得了相当大的成就。

不过鉴于这是一门冷门到无人问津,甚至可以说是不存在的学科,哪怕是在学者之国里,这些知识也无法与社会资源挂钩。

所以,艾尔海森无意以论文来注解自己的成果,这些发现仅仅作为自我赏玩之物被束之高阁。

而现在,这本来是出于兴趣的研究在意想不到的时刻发挥了作用。

艾尔海森在进入赤王陵前稍微打量过其表面刻写的一些文字,除去那些在风沙中磨损了的,还是大致可以看出诸如“阿蒙”“拉”“拉?荷尔胡提”“凯佩拉”“阿图姆”之类的专用名词类词语。

在深入内部时,艾尔海森也在甬道墙壁上发现了类似的文字,不过得益于内部的保存完好,他终于可以理解大部分字句。

如果眼前的情况并非现在这么危急,艾尔海森大概率会选择好好阅读这些无人问津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