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啊,更想看看贵族之中有多少人能像飞蛾扑火,明知刘邦早就准备好陷阱等着他们,这些人依然要往下跳。

“依你如此说来,刘邦是个心机谋略都不少的人,可他一介平民出身,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心机谋略?”听到高涵说起刘邦的一番算计,众人皆是汗毛耸立,但并不认为这能是刘邦想出来的。

“说你蠢你还不认,汉王身边谋士如云,半点不亚于项羽。这些计谋不需要汉王多思多想,只要汉王说得出目的,自有人为汉王想周全。”高寒几乎都已经不想说话了,都没长脑子吗?这么简单的问题竟然还问出来。

高寒怼起人来,的确不曾留情。被高寒冷嘲热讽一番的人,半天说不上话。

“言尽于此,接下来你们怎么做我不管,但是我既然答应助汉王一臂之力,这也是为了高家满门。你们要不要悬崖勒马,那是你们的事。”高寒没有要强人所难的意思,仅仅把他的想法意图告诉家中的人,抉择在他们手中。

“你怎么可以听命于一个平民?”高寒说的没有一点点压力,可众人闻之却一个个都难以置信。

他们是贵族,铮铮铁骨,高高在上,怎么能轻而易举的对一个平民俯首称臣?

“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你们到现在还以为这个天下由我们说了算,你们可以选择继续和他对峙。我自问没有那个本事,手中也没有这样的权势;自然就该想方设法保全自身,也为保全我们高家。”如果可以,高寒的确不愿意对刘邦俯首称臣,可是现在已经刻不容缓,如果高寒不选择对刘邦效力,眼下高家的人犯下的蠢事,足以让高家满门覆灭。

更别说从刘邦的嘴里可以听出来,他们的仇人同样在虎视眈眈。

高寒很清楚的知道他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才对自身有利,对高家有利。因此并没有因为内心的骄傲而迟疑不决。

至于其他人的想法,不是高宽解能够左右的,就如同在被人拉拢一同商量对付刘邦的时候,高寒提醒过他们最好不要轻举妄动,这些人却听不进高寒的劝。高寒并没有再三提及,思量的是有人会亲自打醒他们。

现在刘邦出面了,这样的一个人断然不会轻易允许他们有任何撼动他的可能。若是到现在他们还不明白这个道理,也注定了他们的覆灭。

说完话,高寒并没有久留,立刻离开了。他的那些兄长们见他如此态度,倒是想拦下人,让他说清楚。

高寒自问已经说的够明白了,现在就是他们抉择的时候,是要随着王去的大秦一起覆灭;还是弯下他们的腰,恭恭敬敬的和刘邦称臣。仅不过这两个选择。

“当年他之所以给我一个机会,必然是觉得我们其实是同类的人。为了生存,为了保全身家性命,我们会倾尽所有。”刘邦带人离开了高家,和身边的人感叹的说起。

张良在一旁补充,“这也是汉王愿意给他们一个机会的原因。”

刘邦笑着道:“对。既然是同类的人,在该作出选择的时候,他肯定会做出利于自身的选择。”

“一滴水甩进了油锅,接下来就看看这锅油炸成什么样。”刘邦期待地开口,显得十分的欢喜,张良道:“若是这一次能够借机进击项羽,再好不过。”

作为一个有要求的谋士,张良思量再三,也认为这是一个机会。

刘邦就想把人拍老实了,然后对周边的人一个个腾出手收拾。张良所想的却是擒贼先擒王,毕竟这么多的人里,最让刘邦忌惮的就是项羽,而其他诸王之所以敢对刘邦动手,就是因为有项羽在身后撑腰。

一旦项羽败在刘邦的手中,其他人绝对不敢对刘邦发兵。

“子房有何好计策,不妨说出来。”刘邦眼神发亮地等着张良开口,张良确实是有计策,这个时候却不适合细说吧。

“汉王,我们回去再说。”夏侯婴把张良想说却不敢说的话说出口,刘季一拍脑门道:“看我,一听有好消息就忍不住了,子房勿怪。走走走,我们回去说。”

刘邦无时无刻不在想该怎么样对付项羽,能把项羽解决绝对是他现在认为重中之重的大事,张良能有好办法,更能达到这个目的,别管张良有何要求,刘邦肯定配合。

张良微颔首,尾随刘邦身后,一道回府再议。

刘邦虽然打下了咸阳城,占了咸阳宫,除了之前需要做戏在咸阳宫呆了些日子,后来却在宫外寻了一个府邸,就跟萧何他们临近,张良也在附近,这是方便他们议事。

汉王府那么大的门匾,谁都不可能当作看不见。

便是有想拍刘邦马屁的人,话里话外的意思都是想让刘邦入住咸阳宫。